党的十八大以来,每年减贫100多万人,贵州书写了中国减贫壮举的亮丽篇章。
经济增速连续34个季度位居全国前三,贵州从人均经济总量长期挂末的“经济洼地”奋力赶超。
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全国第一、高速公路综合密度全国第一、世界自然遗产数量全国第一……“地无三里平、人无三分银”的贵州正奋力撕去贫穷落后的标签。新中国成立七十年,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贵州发展按下了“快进键”,跑出了“加速度”。
从后发赶超的“贵州实践”,看到的是中国奋斗。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贵州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培植后发优势,探索出中国欠发达地区的发展新路。
决战脱贫冲刺小康
连日来,贵州多地雨水偏多,一些农作物受到影响。在安顺市关岭县断桥镇大理村,一人多高、成片的皇竹草却长势喜人。
关岭县是贵州养牛大县,养牛业也是当地脱贫攻坚重要产业,全县养殖规模超过15万头。过去,饲草基本靠省外调运。去年以来,大理村发展皇竹草种植,让“本地牛吃本地草”。
大理村500多亩平地、700多亩荒山流转后种上了皇竹草,农户还将5000多亩土地种植黄牛饲料青贮玉米。191户876名村民投入到新的种植中来,其中包括贫困户28户86人。
40岁的村民付小花家是建档立卡贫困户,4个小孩都在上学,丈夫生病长期住院。皇竹草基地建起后,她就到此务工。“一个月2000多元的工资,去年挣了3万多元,日子比前些年好过多了。”
大理村村支书蒋大才说,种草产业好上手,家庭困难的、伤残的,都可以来,割草、施肥、整地、栽种、上下车,所有都需要人工,扶贫效果相当好。
如今在贵州的广袤农村,像大理村这样找准脱贫产业,全力冲刺小康的地方比比皆是。
贵州,曾长期是中国贫困人口最多的省份。贵州省委提出,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实现新时代脱贫攻坚新担当新作为。
——啃“硬骨头”,聚焦深度贫困地区。仅今年上半年,全省财政投入扶贫资金737.3亿元,30%以上用于深度贫困地区。“两不愁三保障”深入推进,54万多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享受了教育精准扶贫资助,看病就医补偿受益800多万人次。
——换“穷业”,农村掀起产业革命高潮。贵州加速调整种植结构,从蔬菜、茶、食用菌、水果、辣椒等12个农业特色优势产业重点突破,12位省领导领衔推进,以县为单位整体推进。今年上半年,特色优势产业替代种植502万亩低效玉米种植。
——挪“穷窝”,易地扶贫搬迁提速推进。作为全国搬迁人数最多的省份,贵州计划搬迁188万人,今年将全部完成搬迁入住任务。创新“以产定搬”“以岗定搬”等工作方法,2018年率先启动了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
“火小一点,不然外面焦了里面都还没熟。”在贵阳市开阳县城关镇举行的初级厨师免费培训班上,46名学员分成6个小组,正在进行实操,切菜、炒菜、装盘,培训老师一边看一边指导。
学员中有10人是来自蒋家寨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小区的贫困群众。31岁的建档立卡贫困户胡晓漫每天都来参加培训。她说:“考试如果顺利通过,争取到安置小区的学校食堂工作。孩子在学校上学,挣钱和照顾家里都能兼顾。”胡晓漫说。
对贫困户的就业培训,是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的一项重要举措。
日前,贵州省人民政府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公布的一组数据令人振奋:
贵州贫困人口从1978年的1840余万人,减少到2018年的155万人;
党的十八大以来,贵州每年减少100余万贫困人口,33个县脱贫摘帽;
贵州贫困发生率从2013年的26.8%,下降到2018年的4.3%。
动能转换变道超车
哪些省外运的茶叶最多,新疆老百姓喝的茶叶主要来自哪里,哪些省的货车司机最爱运输小龙虾,湖北的小龙虾主要供给哪里……这些具体的民生数据,是透过运输业感受到的中国经济发展脉动。
谁能想到,数据的发布方,是来自贵州的一家企业。
总部位于贵阳的满帮集团,立足于通过大数据与人工智能解决“货找车、车找货”的信息不对称问题。集团副总裁徐强说,集团的平台目前有认证司机用户650万名,认证货主用户160万家,每天更新的物流运输交易大数据累积量达到50TB。
基于货运大数据的收集和分析,满帮集团先后发布了“西瓜数据报告”“螃蟹数据报告”“鲜花数据报告”“化肥数据报告”等,将物流与民生结合,为行业发展提供大数据参考。
满帮集团是贵州大数据产业发展的一张名片。大数据,从“无中生有”到风生水起。
据统计,2018年贵州数字经济增加值增长24.6%,增速连续4年居全国第一位。甲骨文、谷歌、微软、富士康、英特尔等知名企业落户贵州,大数据企业达9500多家,1625家实体经济企业与大数据深度融合。
落实新发展理念,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贵州坚持高端化、绿色化、集约化,使旧动能焕发生机、新动能加快形成。
“以前,提起大数据,企业觉得不像买几台设备、新建一条生产线那样能很快带来回报,如今,这种观念正在改变,因为企业尝到了甜头。”贵州省大数据发展管理局产业融合处副处长韩朱旸说。
尽管经济欠发达,基础弱、底子薄,但也要奋力触摸当今经济社会发展前沿,贵州后发赶超势头强劲。
贵州省发改委新闻发言人彭显华说,近年来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发展壮大工业,坚持传统产业提升和新兴产业培育“两条腿”走新路,培育壮大十大千亿级工业产业,工业经济不断迈上新台阶。工业大类行业实现全覆盖,手机、平板电脑、吉他等产品实现了从空白到赶超的跨越。
新中国成立70年来,贵州经济规模持续扩大,经济总量接连跨越新台阶。据统计,1949年贵州省生产总值仅为6.23亿元,2018年达到了14806.45亿元,增长2377倍。2012年至2018年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增速连续8年居全国前三位。
发展红利加速释放
当国内多地进入高温“烧烤”模式时,气温适宜的贵州以“清凉一夏”,吸引了众多的游客。
日前,贵州首条景区高铁直达旅游专列开通。连接黄果树瀑布、西江千户苗寨和世界自然遗产地梵净山等众多旅游资源的高铁专列,丰富了贵州旅游产品的供给,全域旅游迎来了高铁直通时代。
贵州省交通运输厅巡视员章征宇说,新中国成立以来,贵州交通投资呈几何倍数增长。2018年,交通固定资产投资创纪录完成1700亿元,占当年全国公路水路总投资的7.4%,投资总额连续5年超千亿,连续72个月位居全国前三。
3560公里铁路和19.69万公里公路,让“地无三里平”的贵州成为了“高速平原”。2015年贵州在西部地区实现首个“县县通高速”,高速公路综合密度位居全国第一。世界高桥前100名中,有46座在贵州。565.4米高的“北盘江第一桥”横空出世,刷新了世界最高桥的纪录。
交通之变,带来全方位之变。仅在旅游业,2012年以来,入黔游客、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长均在30%以上。2018年,旅游人数增速居全国第一,高铁和民航进出旅客突破1亿人次。
“不沿江、不沿边、不沿海”的“三不沿”区位短板,也正在因为交通的变化而呈现出“临江、临边、临海”的竞争优势。加快建设国家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主动融入“一带一路”、积极参加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对外开放格局加速形成。
贵州企业加速走出国门,贵州航宇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航空发动机、燃机等自由锻件远销国外;时代沃顿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反渗透膜,出口至印度、韩国、沙特、俄罗斯等国家。据统计,2018年贵州进出口总额为76亿美元,是1978年的462倍。
发展和生态,是“贵州实践”的两条底线。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贵州的“绿色气质”也愈发凸显。绿色贵州建设行动计划、生态扶贫十大工程……一揽子生态建设举措强力推进。近五年贵州减少石漠化面积830多万亩,2018年森林覆盖率达57%、较2012年提高10个百分点。
“生态红利”随着环境持续向好而加速释放。2018年,生态利用型、循环高效型、低碳清洁型、环境治理型等绿色经济“四型”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0%,比2012年提高11.6个百分点。
行百里者半九十,“贵州实践”更需要持续的动力和耐力。“当前,贵州经济发展正处于爬坡过坎的关键时期。必须抓住难得的历史性机遇,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顺势而为、乘势而上,奋力实现新时代的新作为。”贵州省委主要负责同志说。(新华社记者 李银 胡星 肖艳) (据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