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子国:乐为他人缝“嫁衣”

2020-06-26 09:59:43  来源:掌上张家界  作者:记者 陈洁 何绍群  阅读: 张家界日报社微信

    “压条子、做袖子、拼前服......”走进桑植县廖家村镇老庄坡服装厂,缝纫机、锁边机发出“嗒嗒”的清脆声响,工人们正在熟练地赶制即将交货的成衣。

    在此之前,这里是村里闲置的小学,年轻人都外出打工,村里留下的都是老幼妇孺。2017年年底,在外打拼多年的张子国回到家乡,决心全身心投入制衣厂,利用闲置土地,在家乡热土上掘出新希望。

     张子国在制衣厂帮助工人调试设备 邵颖 摄

    今年44岁的张子国,一家五口人,母亲年事已高,两个孩子一个读高中,一个读初中。早些年,张子国在外务工,先后在电子厂、玩具厂做过工,2004年自己创业,开了个电子加工厂,发展态势还算良好。2007年上半年,金融危机开始显现,厂里接到的订单越来越少,出现了亏损状态。在2008年金融风暴爆发后不幸倒闭,亏损了几十万,这对张子国的打击不小。2014年通过调查摸底,张子国被评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随着母亲年纪增大,身体不好,无人照料,2016年,张子国决定返乡创业,2017借助脱贫攻坚的春风以及各项利民政策,在家门口办起了制衣厂。

    “作为一名党员和一名退役老兵,这个贫困户的帽子对我来说并不光彩,人家在外面开厂,我要在村里开厂,即使失败了,也算跟后代起了个好头,做廖家村第一个把工厂开在自家门口的人。”张子国说出了自己开厂的最初想法。

    ▲ 张子国在制衣厂查看衣服制作情况 邵颖 摄

    创业之路是艰辛的,筹措资金、租赁厂房、采购设备、招聘工人……张子国四处走访、打听。起初家人对于张子国自己回家办厂抱着怀疑的态度,但张子国并没有因此气馁,在同学的支持下,服装厂前期从采购机器到厂房整修一共投入了20万元。镇村干部知道后,向张子国宣传了金融扶贫贷款政策并积极帮助申请,于是张子国向银行借了5万元的贴息贷款,用于前期的一些经费开支。
    “2018年,厂子接了一个广州18000元的订单,由于产品质量不达标,厂家拒收,自己贴运费和人工费,亏了好几万。”回忆起创业遇到的困难,张子国眉头紧锁。为了保证出货质量,张子国积极联系技术人员进行指导,加强工作人员的操作培训。
    由于以前没有办服装厂的经验,销路如何保障也难倒了张子国。前期投入大,衣服没销路,就意味着工人的工资开不出来,张子国愁得整夜整夜睡不好觉。张子国四处打听,通过朋友介绍,顺利找到了销路。经过3年的发展,服装厂从开始的5个工人慢慢发展成15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有12人,占比达到80%。机器从8台增加到37台,工人工资由1500元增加到2400元。2019年接了30多万元的订单。到达旺季时,工人工资最高可达4500元,工人可达25人。从以前仅仅制作短衣短裤到现在开始加工时装,质量越来越好,样式越来越多,销路也越来越好。

    “老板人好啊,下雨天的时候,老板经常自己开车接送我们员工上下班,时时关注我们生活上是否遇到困难。”在制衣厂上班的员工田红燕告诉记者。

     张子国在制衣厂整理衣物 邵颖 摄

    今年,张子国手里接了近20万元的订单,由于受疫情影响,原本出口的订单被迫取消,几万件的布料还堆砌在仓库。“今年普遍单少,不好做,很多同行都放弃了。”谈起今年的运营状况,张子国有些许担忧,但更多的是积极面对,现在就做一些国内的订单维持厂子的基本开销,等合适的机会,继续把剩余的单子做完。目前,张子国手中订单量可以做到9月份。

    谈及未来规划,张子国指着外围刚扩建的工厂大门比划着,目前3个车间移出来重新规划,做到流水线一体化建设,扩大规模,就业人员可增加到100人左右,带动更多的贫困户就业。(记者 陈洁 何绍群)


    返回栏目[责任编辑:张家界新闻网]

举报此信息
进入张家界新闻网微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