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要去洪家关白族乡花园村,同行的同事显得异常兴奋。一路上他不停地说:“村里不仅建得漂亮,出产的有机西红柿更是一绝,上次我一口气吃了好几个。”听他说得那么起劲,记者不禁对这个有着美丽名字的村子来了兴趣。
从桑植县洪家关白族乡集镇旁一条平整宽阔的乡村大道盘山而上,走进这座山顶的小山村,就像走进了旅游景点。漫步乡间小路,沿途花儿绽放、房舍敞亮;举目四望,红旗飘飘、绿树成荫。干净整洁的街道、气派的楼房、多彩的文化墙、宽敞的休闲广场……一步一景,舒适宜人,无不展示着美丽乡村的新气象。
花园村在山顶上,可想而知以前的情况——进山出山的路况很差,虽然与集镇直线距离不远,可垂直距离挺高;绝大多数劳动力外出务工,常年在家的人口不到200人,且均为年老体弱的老人。花园村虽名为花园,却完全没有花园的美丽,有的只是贫困。
2017年,市委办、市档案馆成为该村精准扶贫后盾单位,市委书记虢正贵多次深入花园村调研指导脱贫攻坚工作,市委常委、市委秘书长单铸飞也多次到花园村调研并召开现场办公会议。按照市委统一部署和多次调研指示精神,驻村帮扶工作队紧紧围绕“保基本、能退出”总体思路,对照户脱贫“一超过两不愁三保障”标准、村出列“1+10”标准,扎实开展脱贫攻坚各项工作。
工作组在走访摸排中发现,花园村自然资源相对匮乏,可用于耕种的农田不足400亩,但这里海拔较高,产出的稻米品质上乘。由于村里从事传统农业生产的劳动力严重不足,田地面临缺人耕种的现象,发展村级传统产业难以为继,只有充分利用花园村的区位优势和自然生态优势,突破发展休闲农业、观光农业等现代农业,才能真正走出一条让群众脱贫致富的产业发展之路。
就是这能耕种的400亩农田,在驻村工作组来了后硬是做到了地尽其用——重点发展优质稻、蔬菜、优质水果,通过建立村社合一的共发农机服务示范合作社,加工销售优质稻米8万斤,两年来共实现盈利17万元,成为村集体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建成标准蔬菜大棚50多个,发展以西红柿为主要品种的蔬菜种植80亩,亩平均收入达5000元以上。建成生态农庄优质水果基地100亩,发展农户庭园式优质水果种植150多亩。同时,村集体企业与贫困户紧密利益联结机制,与69户贫困户全部签订产业帮扶协议和分红协议,扶贫产业利益联结机制贫困户覆盖率达100%。根据工作队制定的奖扶办法和利益联结机制,2017年、2018年全村共兑现产业奖扶资金32万余元,向全村69户贫困户发放合作社分红收入1.5万元,促进全村农户通过发展产业直接增收300万元以上。
截至目前,花园村累计实施危房改造67户,其中建档立卡户危改44户,五保户统建阳光院5户,非建档立卡户危改18户,建成易地搬迁集中统建房9户、分散自建房1户,农户共享受国家危改补助资金160余万元,工作队自筹投入农户危改补助资金近40万元、投入易地搬迁及阳光院小区“三通一平”建设资金200余万元。2018年底,花园村就顺利实现了“户脱贫、村出列”目标。
残疾人刘金奎一家四口,之前靠种自家的几亩稻田维持生活。由于生产方式落后,劳动力缺乏,每年产出的稻子除了供全家人吃以外,只能卖一点出去赚个几千元。工作组进驻后,为他免费提供了种子和农药等种植必需品,还给他送来一辆“铁牛”,机械耕种,省时省力。收割季节村里还免费为其提供收割机,大大提高了收割效率。现在刘金奎种了15亩优质稻田,村部以每公斤5元的价格兜底收购,一年就能赚2万多元。谈起如今的生活,刘金奎笑意盈腮:“真心感谢工作组对我的帮助,现在我的房子也翻新了,种的东西也不愁卖不出去了,‘阳光助学'每年还给每个孩子补贴1000块钱,日子越过越好了。我现在只想多攒点钱,把孩子好好培养好,让他们读个大学。”
刘金奎的喜悦并非“独一份”。同样是贫困户的谷志虎今年也十分开心,脱贫攻坚为他带来了生活的巨大改变。谷志虎身体有些许残疾,曾经住在一栋年久失修、岌岌可危的木屋中,生活得非常艰难,到了结婚年龄的儿子也一直未婚。如今站在自家新修的房屋前,谷志虎难掩兴奋:“过去的老房子现在已经变成了新房子,不透风不漏雨,真好!修了新房子,我儿子就可以娶媳妇了!”
一句句发自肺腑的感叹,一张张洋溢着幸福的笑脸,从大家言语间充满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中,记者能深深地感受到村民们被激发出的强大内生动力,相信花园村这一方水土定会越来越肥美,养好这一方勤劳的父老乡亲。(记者 秦勤 何绍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