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向文 通讯员 赵舶帆
走进慈利县象市镇大尖村,干净整洁的水泥路旁树立着一盏盏崭新的太阳能路灯,村民在村部广场上跳着广场舞,满脸洋溢着幸福。“村容村貌焕然一新,产业强村富民,家家户户用上了自来水……”细数起村里发生的变化,村民邓昌政感激地说,“这都要感谢驻村帮扶工作队,是他们改善了村里的基础设施,帮助群众增加了收入,带领大家走上了脱贫奔小康的康庄大道!”
大尖村位于慈利县西北部,辖14个村民小组,327户1210人,党员40名,有建档立卡贫困户57户223人。
2017年以来,在慈利县政协和县社保局驻村帮扶、县国土局结对帮扶下,大尖村坚持以党建为引领、产业作支撑,挖穷根、摘穷帽,兴产业、夯基础,成功走出一条“党建+精准扶贫”之路。2018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达8000多元,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脱贫摘帽。
建个好支部“造好”火车头
基层党组织是脱贫攻坚的一线决策站和指挥部。驻村帮扶工作队自2017年进驻以来,认定“帮钱帮物,不如帮助建个好支部”。于是,抛砖引玉,强化组织“引”的功能;率先垂范,提升党员“带”的实效;自力更生,激活群众“跟”的动力,坚持把建强基层组织作为推进脱贫攻坚的“火车头”,以强有力的组织引领确保脱贫攻坚有力有序,以党员争当先锋的生动实践助推脱贫攻坚落地见效。
“无职党员设岗定责,主要是针对村里面村干部以外的党员,设有致富帮贫岗、政策宣传岗、文明新风岗、社会治安维护岗等。”驻村第一书记田波涛说,自“无职党员设岗定责”实施以来,该村40名党员人人肩上有担子、人人身上有压力,充分激发了普通党员积极维护村支两委工作,切实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我们这里的环境卫生每户划分了责任区,掉落的树叶、路边的垃圾……只要发现不干净、不卫生,我们都会积极主动进行打扫。”正在打扫卫生的村民邓昌政说。大尖村的道路虽然弯弯曲曲,但却干净整洁。这正是党员示范行动,让先锋效应在脱贫攻坚一线彰显。
村组道路全线贯通,道路硬化入户率达到97%,村民出行难的问题彻底解决;投入57万元实施了全村的安全饮水项目,户户喝上了干净、卫生、安全的自来水;全村14个易地搬迁户实行易地安置,对5个危房改造户房屋进行修缮加固;依托秀美的自然风光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在乡村旅游上做文章,打造独具特色的“大尖一日游”……
党建+精准扶贫,炼就了一支有勇有谋、不甘示弱、乐于奉献、自力更生的党员群众队伍,提高了群众福祉、促进了经济发展,大尖村的美丽蓝图在党员、干部和群众的协作下逐渐绘制成型。
党建作支撑 产业强基础
立足做好“党建+产业”这篇大文章,驻村帮扶工作队以龙头引领、点面互建、连片同建、抱团共建的“四建”模式集中打造5个产业党建促脱贫示范点,吸引个体资本、社会资本与村集体合作发展乡村旅游、现代农业等产业项目,示范带动全村特色产业快速发展、集体经济强势突破,村级组织带领群众致富能力显著提升。
“2018年全村发展100亩砂糖橘,今天我们组织主题党日活动,全体党员参加产业发展,进一步加强党性锻炼,党员带头发展产业。”大尖村党支部书记邓杨新说。大尖村把主题党日活动搬到了砂糖橘种植基地。田间地头,到处是党员们火热的劳作场景。
全村建立450亩油茶基地、50亩大蒜基地、120亩油葵基地、70亩酥脆枣基地、30亩脆蜜桃基地、15亩野生葛基地。出台《产业发展以奖代补实施方案》,极大地鼓励了群众发展产业的积极性。3个专业合作社先后带动180余户农户自主发展,31个建档立卡贫困户积极加入到合作社,通过土地租赁、劳动务工脱贫摘帽。两年仅产业发展“以奖代补”资金就发放5万多元,惠及71户群众。
实施“创业就业”工程,建立“技能培训+岗位开发+创业带动”智力扶贫模式,依托“农民讲习所”,举办“扶贫知识培训班”“乡土人才培训班”等多类培训班13期,培训150人次,并选送10人参加了省、市、县组织的创业培训,通过培训实习就业平台成功转移农村劳动力100人次。
象市镇党委书记朱会云表示:“驻村帮扶工作队进驻以后,象市镇以及大尖村的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村集体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都有思路,有成效。”
驻村帮扶工作队队员继续匆匆行走在弯弯曲曲的山道上,奔走在贫困村民之间,用脚步丈量着担负的使命和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