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记者 阮周围
在侯家堡“阳光院”里,白墙红瓦的房子内外挂上“福”字,大红灯笼在屋檐上随风摆动。这是院子里的第一个新年,9户人家从早到晚都热闹非凡,有的在下象棋,有的在烤火看电视,有的在用方言聊着天……屋外,山高林密,空气清新。
侯家堡“阳光院”位于桑植县凉水口镇罗峪村,地处中国连片特困地区武陵山片区。对于居住在高寒深山、交通不便、生存环境恶劣地区的人们来说,要脱贫,首先就要搬下山。
去年年底,58岁的杨昌霞作为第一批住户正式入住侯家堡“阳光院”。这里和他以前的房子大不相同,35平方米的一室一厅内,崭新的液晶电视、床铺、烤火炉、液化气、餐具等一应俱全。过年期间,他和邻居们一道把院子布置得喜气洋洋,吃年饭,放鞭炮,“住新房过大年,这里又安全又舒适,人都精神了不少!”
“我以前的房子只有这里的客厅那么大。”杨昌霞说,老房子年久失修,下雨时会漏雨,他经常半夜起床修理屋顶。漏水严重时,他会在地上放上盆子接水,有时“屋子里要放密密麻麻十几个盆子”。
邻居们过去的情况也与他类似。村扶贫专干杨顺介绍,这些住户家过去都不通路,过着肩挑背负的生活,以前居住的木屋也歪歪斜斜、摇摇欲坠。“阳光院”属于村级过渡安置房,是危房改造的集中统建项目。
截至目前,凉水口镇共建成“阳光院”6所,安置贫困农户57户,100人。凉水口镇党委书记钟德华介绍,将那些久居深山、居住条件恶劣的老弱病残、无劳动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仅靠国家低保和临时救助等政策勉强维持生活的贫困农户,采用集中安置模式搬迁下来,采取“一户一套、集中建、免费住”的方式,可以有效解决他们的住房困难。
为了真正实现脱贫致富奔小康,还要让贫困农户掌握一技之长。在凉水口镇李家庄村,“阳光院”紧挨着村部,以方便党员干部统一管理、集中照顾。从2015年开始,为保障农户的后续发展,当地积极为有劳动能力和发展意愿的农户提供参与集体产业、就近就业的机会。
李家庄村党支部书记李成云介绍,村里目前成立了中药材合作社、藏香猪合作社和优质稻合作社,正在投资建设生子峪观光园。“村里‘阳光院’目前居住了12户29人,以孤寡老人、大龄单身青年、残疾人为主,有三分之一可以干活,所以平时在用工方面我们会优先考虑、尽量安排。现在他们每年可以增加几千元收入。”
物质生活在逐年变好的同时,贫困农户们的精神生活也没有被遗忘。每年过年,李家庄村“阳光院”都会统一进行新年布置,并为住户们发放物资、红包等。平时,这里经常举办村民运动会、广场舞、春晚等文化活动,还配套建设了农家书屋、法治书屋、妇女之家、家长俱乐部等。
“阳光院”的扶助对象以符合危房改造政策、需要兜底解决、没有投工投劳投料、没有自建能力的弱势群体为主,是“弱中选弱”。桑植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副局长胡亚表示,通常要经过开村民代表大会、公示、报乡镇审批、入户调查、数据比对等流程才能确定入住资格。
“‘阳光院’模式值得推广,对于整合资金,节约人力、土地资源有好处,同时还推动解决弱势群体住房保障问题,进一步增加了群众的满意度以及村民的归属感。”胡亚说。从2014年至今,桑植县共建成了106个集中统建安置点,893户2155人得以入住。
据新华社长沙2月12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