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时间赛跑的“无名战士”
——市疾控中心抗击疫情纪实
在疫情面前,有那么一群人,他们不像医院里救治病人的医护人员那么引人注目,很多人甚至并不知道他们的存在。但是,他们却是最早冲在疫情防控第一线的主力军,在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健康“守门人”的作用。2月3日,记者走进市疾控中心,实地探访这群疫情防控战线上的“无名战士”。
“作为疫情防控的主力军,我们重任在肩、责无旁贷!”
在抗击传染病流行的战斗中,最关键的环节是诊断、救治、流行病学调查、密切接触者隔离、被污染环境消毒,在这五个环节中,除了救治由临床医生承担外,其余四个环节,疾控人都是主力军。
使命催征。市疾控中心书记余刚宝告诉记者:“此次疫情最初爆发时,疾控人就以最快的速度进入了战斗状态。作为疫情防控的主力军,我们重任在肩、责无旁贷。”24小时应急值守、样本检验、流行病学调查、技术培训和现场指导、物资储备和调配……连日来,市疾控中心所有工作人员坚守岗位,即使是在全家团圆的除夕夜,依然义无反顾地冲向防疫的战斗中。
大年三十,市疾控中心司机罗上乘和符波白天在各个疫点辗转奔波,劳累了一天,下午五点多突然接到指令要连夜赶赴江西南昌运输防控紧急物资。疫情就是命令,顾不上吃年夜饭,两人二话没说立即启程。“路上饿了简单吃个方便面充饥,一刻都耽误不得。”历经九个多小时的车程,凌晨2点多终于到达南昌。此行,他们运回30箱共计15万只口罩,为我市防控工作及时带来了第一批应急物资。
“我们不怕与病毒打交道,只想为患者争取更多的时间”
“诊断是抗击传染病的战斗中一个非常关键的环节,要确诊一名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检验人员需要近在咫尺地面对从病人身上采集的样本。”市疾控中心检验科科长陈波告诉记者。
每天要多次开展检测,检验人员还需要严格按照要求,穿上厚重的防护服,戴着手套、口罩和护目镜,在密闭实验室里经常一工作就是4、5个小时。由于里面比较闷,实验时需要精力高度集中,一次检测下来整个人都筋疲力尽。陈波对记者说:“此次疫情发生以来,我们严阵以待,工作人员轮流值班,样本随到随检,确保在第一时间出具准确的检测结果。”
1月28日晚上8点,一个样本从市人民医院紧急送到市疾控中心检验科,值班检验工作人员龚育平接到样本后第一时间进入实验室检测,通过一系列符合标准的检验程序,结果显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阳性。
龚育平立即将结果向一直守候在实验室的中心领导报告,作为我市首例阳性患者,大家的心都悬了起来。为确保准确性,龚育平再次对样本进行比对检测,一直到1月29日凌晨两点再次确定样本呈阳性。
由于所有地级市疾控检测中心检出的首例阳性结果都要送到省疾控中心最终确诊,罗上乘和符波立马赶到单位,提起送检箱开车赶往长沙,确保早上8点前送到目的地。终于在凌晨五点多到达长沙,此时这个点已经没有酒店可供休息了,他们就和样品一起在车上凑合到天亮。
“我不怕与病毒打交道,只想尽可能为患者诊断和治疗争取时间。”龚育平告诉记者。在此次战“疫”中,龚育平勇打头阵,因为高强度工作没有时间照顾两个孩子,爱人邓湘莲为了让他安心检验少点牵挂,把自己的工作专门调到晚班,白天看孩子,晚上去上班。
“我们的时间牺牲多一点,老百姓的感染风险就少一些”
对于市疾控中心应急科科长刘晶晶来说,1月29日全市首例确诊患者被检测出来的那个晚上,同样是一个不眠之夜。
应急科负责开展流行病学调查,需要疾控人员与患者面对面,仔细询问发病前后去过哪些地方、坐过什么交通工具、接触过哪些人、整个发病过程和就医情况。可以说,这是一个24小时坚守和运转的阵地。
当晚得到消息后,刘晶晶立刻赶赴确诊患者所在的市人民医院,与患者面对面开展流行病学调查,摸清患者就诊前每一个活动细节。凌晨4点多,终于忙完工作回到单位,在办公室里他没有休憩半刻,整理调查结果并向相关部门发出协查通报,一直工作到天亮。“我们掌握着患者病史和行动轨迹的第一手资料,这事关能否及时追踪到密切接触者,事关整个防疫工作全局。”由于长期满负荷工作,刘晶晶已经熬红了眼,他对记者说,“我们的时间牺牲多一点,大家的安全保障就更多一些。”
2003年非典爆发。那年刘晶晶参加高考且成绩优异,由于非典的影响,他报考了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预防医院专业。“我渴望学到救人的真本领,为老百姓的健康出一份力。”刘晶晶是这么说的,更是这么做的。2008年毕业后,他一直在市疾控中心工作,“救人”的初心至今仍未改变。
除了做流行病学调查,刘晶晶还多次来到区县乡镇基层指导防疫工作,“春节期间,农村返乡人士众多、医疗基础条件差、信息流通不畅,防疫工作可能面临更大的压力,防控工作不能在农村留下死角,必须抓紧时间把相关知识传播到基层各个角落。”刘晶晶表示。
哪怕每天只能睡2-3个小时,依然坚守,毫不动摇。和刘晶晶一样,站在这场防疫阻击战的前沿,无论面对多少困难,防疫人必将会携手向前、共克时艰。
记者〡周密 通讯员〡易志军出品〡掌上张家界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