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为什么感动,又为什么彻夜难眠?
为的自然是那份义无反顾的坚定。在这之前,他们是在各自岗位上兢兢业业的护士,但此刻他们有了一个统一的身份——隔离区内患者唯一的家属。彻底与外界隔离,这6名护士是与患者接触最多的人,他们直面被感染的风险,用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照顾,替患者抚平恐惧,给了他们家人般的温暖。我们生而平凡,却总在种种磨砺中变得不凡。听这6位义无反顾的南丁格尔们,讲述在隔离区的日子。别样阵地,一样战斗。
one 1
邢雪伟:我是党员,让我上!
在市人民医院的重症医学科,邢雪伟是帮助重症病人与死神赛跑的那个人。对重症病人进行专业护理,协助医生抢救病患,时刻关注病人生理机能的变化,24小时值班。他在这工作已经13年。是优秀护士,更是一名优秀的老党员。对于自己被派到隔离区,邢雪伟并不意外和惊讶。“我们这个科室,本就是全员待命状态,只要一声令下,立马报道。”1月30日晚上,邢雪伟接到了医院打来的电话,带领护理团队立马进入确诊病患救治隔离区工作。邢雪伟家有两个孩子,其中一个刚满两岁正是需要照顾的时候,若他这一走,家里就只剩妻子一人扛起重担。可邢雪伟却丝毫不犹豫,一口答应了下来。他说:“我是党员,我可以,让我上!”他的干脆,是妻子的理解给的底气:“医者仁心,这是他的‘战场’,我该支持他。”妻子告诉女儿爸爸的勇敢举动,看着爸爸收拾行李的忙碌身影,女儿抱住爸爸说:“爸爸,你要保护好自己,我和妈妈弟弟等你凯旋。”“好,我一定照顾好自己,回来后给你和妈妈做好吃的。”邢雪伟答应女儿,要给她做最爱吃的红烧鱼。当晚进入隔离区,邢雪伟立刻切换到了工作状态。布局药品仓库,准备重症病人的仪器设备,每天反复检查气管插管车……刚进隔离区,邢雪伟有条不紊地布置出医护工作区。他将所有的柜子整理出来,并将柜门上贴上标识,哪些装上药品耗材,哪些储存其他物品,分类保存这是一位经验老道的重症护理人必备的素养。因为是护理组组长,邢雪伟肩上的担子比其他五位护士的更重。每天早上9点,邢雪伟要负责将护理组的情况向医院专家组反馈,便于专家组给出新的治疗和护理方案。在ICU工作多年,邢雪伟对重症病人的护理工作经验丰富,但穿上厚重的防护服需要克服的困难很多。“我每天早上不敢喝水,也只吃几块饼干,最多不过一个馒头!”为了节省医院紧张的防护服资源,所有医护人员在值班的几个小时期间,不敢多吃更不敢喝,只为了多省下一套防护服。心理压力大吗?答案是肯定的,这种压力来源于两方面。一切对疫情的怕,在患者面前他们都要转化为战胜疫情的决心。因为他们是患者在隔离区的唯一精神支柱。“极个别病患刚进来的时候情绪波动很大,对于感染病毒的事实无法相信。但当你跟对方耐心细致的讲清楚整个病情的发展走向,鼓励他坚持治疗配合治疗,并很快见到效果后,他们会特别理解和配合你!”邢雪伟说,看到患者能一天比一天积极,这是最欣慰的事。而一切对疫情的未知,在亲人面前他更要转化为坚定。在孩子一遍遍问爸爸什么时候回家时,他要微笑坚定的告诉他们,在家乖乖等爸爸,很快就会回家。在隔离区,他和患者隔着防护服,但那层防护服就是患者生的希望;在生活中,他和家人隔着手机屏,但从电波里他能接受家人传递的力量。“我相信,只要我们用尽全力,一定可以打赢这场战‘疫’!”邢雪伟说,已经有病人痊愈出院,这就是好的开始。邢雪伟送病患走出隔离区那天,天气不错,已经能感受到春天的温度了,他再度走过警戒线的脚步,变得更加坚定。(记者 向欣)
two 2
胡林琳:进这栋楼10多天了,我只在警戒线内向外张望过一次
在市人民医院呼吸ICU工作了10余年的胡林琳,第一次在工作环境中感觉到了“孤单”。一个人上班,一个人吃饭,视频那头是家人一群,这头依旧是自己一个人。进入确诊隔离区工作已经10多天,她没走出过警戒线,最远的距离是从一楼的工作区回到二楼的生活区,在警戒线内向外张望过一回,那是她离“热闹”最近的一次……“接到电话通知的时候,我正在洗澡,手机用毛巾包着摆在洗漱台上。”1月29日晚上10点多,胡林琳被护士长一通电话召回了医院。一个小时后,她赶到市人民医院东区感染科。在这之前,身为呼吸ICU的护士,科室已经下了通知,并进行过系统培训,随时待命去隔离区。1月30日的凌晨,胡林琳直接进入隔离区,直面了第一位确诊患者。在呼吸ICU,胡林琳的工作是护理危重病人,一班8小时,那时候,是下班后可以回家的,也不会有被感染的风险。在隔离区里,胡林琳的工作也是护理病患,一班4小时,这时候,下班后是不能回家的,必须穿着厚厚的防护服才能有不被感染的保障。“我记得第一次穿防护服,费了老半天的劲。”胡林琳说,防护服不重,但特别裹身,防护服外面还必须再穿一层隔离衣,口罩、鞋套和手套也是双层,再戴上护目镜和头罩,整套行头穿上后一个人两个大,走路像是在划船。因为是最直接接触患者的人,直面被感染的风险,必须一个人穿,一个人监督检查,一点小误差也不能有。消毒区消完毒,胡林琳开始了不吃不喝不能上厕所的4个小时。进去的这些天,什么事是最大的担忧?胡林琳告诉我们,是“怕抽血”。纵然是职场“老人”,也会被双层手套和充满气水的护目镜所累。手套箍在手上,增加了厚度,导致摸不到血管,被面罩和口罩仅仅罩住导致护目镜特别容易上雾气,导致视线模糊,无论是抽血还是做穿刺,都是难上加难。全凭手感。倒是病人反过来安慰了她。通过电话传过来的声音,能感觉到胡林琳的乐观和积极。但如果不是听她的讲述,确诊隔离区外的我们,无法想象他们的工作环境和工作量。既是护士,一个班一个人4小时,负责所有三名确诊病患的护理工作,又是生活管家,要照顾他们的起居,满足他们的一切生活需求,完成这些工作之余,还要负责病房内的所有环境消毒。一个班下来,防护服里的衣服在汗湿透和被闷干之间来回好几遍。1月31日早上6点多,胡林琳在确诊隔离区的第一个班结束了。脱下防护服的时候,整个人已经接近虚脱,太累了,真的太累了……那时候,她才拿起手机给老公打了失联后的第一个电话,“你帮我收拾几件换洗衣服送来医院吧,我可能暂时回不去了。”真的不怕吗?怕的。身为医护人员,比谁都懂病毒的可怕。“在这场战‘疫’中,呼吸人冲在前面这是作为呼吸科专业护理人员应该做的,作为重症护理组长尤其应该身先士卒。”胡林琳说,她始终坚信一切很快会好起来。可是她说,她还是很怕孤独。医护人员相互之间不准串门,取饭的时间是他们能见到彼此能聊聊天的为数不多的时光,可聊不到两句,就会被勒令回到自己房间,每个人都把“不准聚集”刻在了脑门上。只能回到宿舍给家人打电话。今年才五岁的孩子,每天都会在电话里问胡林琳一遍“妈妈什么时候回来”,却怎么也给不了孩子一个确定的回答。2月6日那天,张家界两例确诊病患痊愈出院,刚下了一个班的胡林琳彼时已经累到熟睡。那天是确诊隔离区里的医护组唯一一次走出警戒线,胡林琳没赶上,但她还是在警戒线内向外望了望,外面的世界依旧熟悉,只是不知再次感受却是何时,转身她又踏进了被重重阻拦的隔离区……(记者 向欣)
Three 3
彭艳:推着痊愈的病患出来的那天,我兴奋得一晚上没睡着
“我年纪大,我上吧。”平平淡淡一句话,彭艳很坚定地走到了抗疫的最前线。在确诊隔离区里直面病患,直面感染的危险。45岁的彭艳,在医护战线上干了20多年,或许本就是感染科护士的原因,她很淡定。她记得很清楚,第一例确诊病患是凌晨入院的,当时的隔离区还没组建起来,患者就在她所在的感染科。科室护士长说自愿上“疫”线的报名,彭艳当时的想法很简单,科室里自己最年长,就应该顶在前面,当下便毫不犹豫地报了名。30号当天,她就进了隔离区。申请上“疫”线的时候,家里完全不知情,是在接到送换洗衣服的电话时才被告知。“他们挺担心的,新闻天天报,都晓得疫情有多严重。”这时候,彭艳也只能解释说,防护到位、相信医学,就不会被感染,放心吧,不用担心。家人尽管有万般担心和不舍,千言万语也只能化作一句“保护好自己”和“我们等你”。这边的工作量其实挺大的,这是彭艳进到隔离区开始护理病患后的第一感受。在感染科,一个人照顾10个病人,只负责打针派药,现在,一个人照顾3个病人,却要负责他们的全部,每一次交班前,环境消毒要做到位,这是很大的体力活。因为要经常用酒精擦拭消毒手部,一双手全脱皮得非常严重,更要命的是还要用酒精擦拭脸部和耳朵,那种灼痛感,最令人难以忍受。有时候,因为全身被防护服裹紧,行动变得笨拙,还反过来被患者心疼了一把。彭艳说,听到他们说,“你们辛苦了”,心里就觉得这一切都是值得的。“妈妈,我想看看你戴头盔的样子。”小儿子对于妈妈长时间的不回家,并不能理解其中的深意,有时也会对妈妈戴面罩的样子感到好奇,可从来没和儿子分开这么久的彭艳,内心总是会被很柔软的戳一下,也就是下了班自己一个人待在宿舍的时候,会感到孤单和想念。45岁的年纪,不算年轻。身体总会伴随着一些这样那样的小毛病。胃不好、睡眠不好,都是彭艳的困扰。上一个晚班下来,她通常也只能补到一个小时的觉,身体累但就是睡不着,没有被感染的害怕,却有身体上的力不从心。但彭艳的解决方法也很妙,没有什么是运动解决不了的。特意带来的瑜伽垫,这时候派上了用场。隔离区的日子,的确需要苦中作乐。“那两位病患出院的时候,我兴奋得一晚上没睡着,太开心了!”2月6日那天,彭艳推着她接手的第一位确诊病患,走出了隔离区。她还清楚记得,患者刚入院的时候,紧张、忐忑、不安,会紧紧握着她的手反复问她自己能不能被治愈。没有家人陪护、全封闭式治疗,护士就是病患的家人,彭艳会耐心地为他们做思想工作,鼓励他们,给他们信心,直到痊愈出院。等疫情结束了你最想干什么?面对这个问题,彭艳毫不犹豫地说,回家!元宵佳节当天,家人们给彭艳录了视频,他们在电话那头温柔地说,“我们等你回家。”(记者 向欣)
Four 4
泪目!一线护士覃妍上演与女儿“隔空拥抱”
“我头发短便于戴帽子口罩,急诊经验丰富善于应急,上班不上厕所的习惯便于穿隔离服,我一定要去,护士长,让我去!”1月29日,市人民医院护士覃妍向医院提交了加入抗疫“战场”的请战书。覃妍是市人民医院急诊科的一名主管护师,11年工作经验的她主动请缨去确诊病区的第一线,负责确诊病人的护理工作。个性爽朗的她将这些“优点”逐条罗列进了自己的请战书中,这些职业习惯的背后是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和付出。在确诊病房里工作,覃妍每天一个班次下来,要为病患输液20多次,发药10余次,时刻盯住监护仪,关注着病患病情走势。由于长时间的防护隔离,汗水蒸发成水珠打在眼罩上,经常模糊了双眼,口罩、护目镜戴上后,很快就会因为缺氧而感到头晕、呼吸不畅。“做出支援一线的这个决定,我并不后悔,看到病房里需要救治的病人,每天只想着尽力帮助他们。”覃妍说道。“来病区工作的十天里,只能通过视频电话和家人联系,特别是不敢给女儿打电话。前几天接到家人问候的电话,女儿叫着妈妈、想妈妈……眼泪越发不可收拾。”覃妍也是一名7岁女孩的母亲。谈起女儿,覃妍内心满是愧疚。正月十五元宵节是万家团圆的日子,她的丈夫带着女儿来看望她,女儿的第一个举动是想冲上去抱妈妈,然而为了防止交叉感染,一家三口只能隔着一道警戒线,看着眼眶红红的女儿,她温柔地哄着她说:“疫区有好多病人在和病毒‘斗争’,需要妈妈去照料他们,等忙完了,就回来陪你”。临别的时候,覃妍做出了一个拥抱的姿势,母女二人只能隔着几米距离来了一个隔空拥抱。“穿上护士服的时候,就要担负起医护人员的职责。虽然有时候觉得很累,但看到病人痊愈,我觉得一切都值得。”覃妍说道。(记者 唐晴)
Five 5
朱力:我相信胜利就在眼前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1月29日晚上10点,市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护士朱力接到通知:前往一线参加抗击疫情!“当时没有任何犹豫就答应了,我是党员,我应该上!”1月30日,朱力迅速加入到防控救治一线的医护队伍中,为确诊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提供监护服务。在确诊病房里,她一刻也不得闲地忙起来。每天为患者测量体温、输液、抽血,辅助医生进行检查,每日她还会耐心地对患者进行健康知识科普和心理疏导,帮助减轻思想负担,安抚病患情绪,有利于他们的健康恢复。“由于从头到脚裹得严严实实,做任何动作都要比平时付出更多努力。”朱力告诉记者,医护人员每天都要穿着厚重的防护服,在隔离病房连续工作4-6个小时。防护服穿着很闷,口罩压得面部很疼;口罩戴久了感觉“出气困难”;护目镜上经常起雾导致模糊看不清;鞋套有点打滑,走路要小心别滑倒;防护手套隔绝了手指对病人血管的触感,很难找到血管位置……尽管护理工作繁琐辛苦,但她对患者的细致照顾不会减少。“得了这个病,患者难免有担忧恐惧,最重要的是让他们看到希望,有一个好心情。”这次两位确诊患者治愈出院,朱力把好消息告诉了每一位病人,给他们加油打气。确诊病例治愈也给医护人员带来更多信心。“有了治愈案例,大家底气更足了,也会从中总结经验,接下来治疗患者更有把握。”朱力说道。她说:“疫情还没有结束,病毒还没有完全被战胜,我们医务人员仍需坚守防线、全力救治,我相信胜利就在眼前”。(记者 唐晴 )
Six 6
90后男护士一线战“疫”:瞒着父母 我进了隔离病区
“我有临床护理工作经验,身体素质好,我请求组织批准我到抗击‘新冠肺炎’的前线去!”1月29日晚,时间紧迫,来不及多想,市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监护室护师廉国庆就主动向院里报了名。“刚开始不敢告诉父母,为了不让他们担心,我选择先隐瞒下来。”虽然廉国庆每天都会和父母通话,但他们一直不知道,廉国庆其实是在抗疫一线工作,直到瞒不住了才告诉父母。“后来我把实情告诉了他们,他们在电话里嘱咐我一定要照顾好自己。”1994年出生的廉国庆是确诊病区为数不多的男护士,他细心认真,对患者体贴入微,不仅熟练地掌握呼吸机、血液净化机等急救设备的操作,更是积累了丰富的急危重症患者护理及病情监测等临床经验。“当我们把自己包裹成‘粽子’的时候,很多护理操作受限制难度更大,但都阻挡不了我想进隔离病房的决心。”廉国庆告诉记者,在确诊病区,穿防护服经常从头到脚都是汗湿,护目镜经常起雾,戴双层手套穿刺挑战极大,由于防护服和帽子的原因,听力也难免受到影响……4小时的每个班次,感觉起来却无比漫长,但在这4个小时里的每分每秒都是如此意义非凡、责任重大。每天早晨给每个患者进行洗漱护理的时候,病人说的一句句“谢谢”,足以抚慰所有的艰辛。“虽然很疲倦,但是看到患者信任的眼神,很欣慰。”廉国庆说道。“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里,更让我明白了责任与担当。作为一名基层医护人员,我必须站出来,冲锋在前、全力以赴,我相信彻底战胜疫情的那一天不会遥远!”简单的话语,廉国庆铿锵有力,掷地有声。(记者 唐晴)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