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后续中资企业港股的发行定价会产生影响。”10月11日,对中信证券H股上市首日即遭遇“潜水”(即跌破发行价),多位券商投行人士一致认为:“意料之中”。
10月6日,中信证券(6030.HK)在港交所挂牌,开市报13.28元,略低于招股价13.3港元;最低见11.9港元,尾市买盘护航,收市报13.3港元,全天成交1.85亿股。
10月7日,中信证券H股在以13.3港元开盘后一路震荡下跌,最低跌至11.50港元,收盘略有回升,至12.40港元,跌幅高达6.77%。10月11日,中信证券H股暴涨5.12%,收报13.14港元,但仍然低于A股收盘价11.22元,也低于H股招股价。
“即使是国内中资证券股、保险股上市首日破发,也不代表估值体系的重大变化。”北京某券商高层人士表示,目前H股与A股估值体系逐步趋同,在市况较弱时,估值高的向估值低的市场靠近,市场景气时,股价向估值高的地方靠近。
破发影响其余金融股上市
市场人士认为,中信证券H股上市后表现是符合预期的。“中信证券H股发行期间,整个港股市场都在下挫,估值中枢出现下移,导致A股普遍比H股更贵。因此上市后短期出现下跌是很正常的。”
然而,这将影响到预备赴港上市的其余金融股定价。目前,原计划在8月中旬上市的光大银行将上市时间推迟。广发银行也将IPO从三季度调至2011年年底或明年初。另有媒体披露,早前已向港交所提交上市申请的新华人寿,亦表示其A+H股上市计划或因市况波动而更改。
“中信证券的破发会影响这些金融股的定价。”深圳某券商投行人士对本报记者表示:“比如新华人寿在保险公司中,并无特殊之外,恐难询到一个好的价格。”
中信证券此次上市共发售9.953亿股H股,其中95%为国际配售,5%为公开发售,若按招股价13.3港元计算,中信证券此次H股集资额约132亿港元,是下半年香港市场首家集资额超过100亿港元的新股。
然而近期港股市场波动剧烈,中信证券在基础投资者和承销商的保驾护航下成功挂牌上市,但公开发售部分仅获得640人认购,认购股份仅占公开招股部分的8.9%及整体发售规模的0.44%。
“考虑到国内资本市场的持续低迷以及对未来盈利能力的忧虑,中信证券选择在市况不明、港股现低位时逆市挂牌。”深圳某券商研究员认为,中信证券此举显示有尽快实现国际化这一重要步骤的意味。
即使中信证券在国内证券市场的龙头地位以及承销商护盘,在低迷的市况下难逃“破发”的厄运。
“延后上市的内资金融类股票如无业绩和概念上的亮点,很难受到投资者的追捧。”一位香港券商人士对本报记者表示,这些金融股定价也必定承压。
“从发行的结果上看,散户手中股票不到5000万股,上市首日已经换手18.5%,考虑到融资认购的成本,几乎所有散户账户都是亏钱出局。”上述券商研究员指出,目前持有人多是机构或中长线客户,护盘动作极其明显,除非大势极其恶劣,股价应该会不断走高。
港股定价权消失
另一方面,中信证券H股近日暴涨暴跌,但A股却并未受到影响。一向为参考标杆的港股对A股的“示范效应”正在不断减弱。
国庆节前率先开市的港股在利好刺激下报复式反弹,恒生指数两天涨幅超过1300点,中国平安(2318.HK)、中国人寿(2628.HK)、工商银行(1398.HK)、建设银行(0939.HK)等蓝筹股涨幅居前,反弹中中资地产股势头最为猛烈。
然而,国庆节后开市首日的A股中,港股暴涨带来的“示范效应”完全没有体现。10月10日,A股房地产板块平均跌幅为1.05%,整体跑输大盘;而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仅取得微小涨幅。
10月11日,上证指数和恒生指数均小幅上涨。受此影响,恒生AH溢价指数走低,全日报收于122.77点,下跌5.65点或4.40%,指数显示A股股价整体较H股溢价22.77%。
然而,一些金融类个股长期出现AH股折价,如中国平安。但这也难以刺激该股A股股价上涨,H股已经难以对A股股价产生足够刺激。
“长线而言,国内市场会逐步取得中资类上市公司的定价权和估值的话语权。包括未来在美国纳市、纽交所挂牌的中资企业还有在其他海外市场上市的中资企业,最终的估值和定价权一定更加转由A股确定,而不再是过去那样由海外定价。”上述券商高层人士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