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财经新闻

银行年中出手揽存 理财产品收益猛涨

2017-06-13 09:44:29  来源:张家界新闻网  作者:王瑞红  阅读: 张家界日报社微信

    张家界新闻网613讯(王瑞红从4月底开始,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不断攀升,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涨幅已接近1个百分点。且从目前趋势来看,6月份银行理财收益率还将继续升高。不仅如此,银行年中揽存任务也经受着巨大考验,部分银行已经提前进入年中揽存的角色。近日,除了活期存款,银行定期存款利率普遍有所上浮。相对于一些股份制银行及农商行、城商行,国有银行部分存款年限的浮动幅度相对要小一些。据梳理,目前工农建交五大行三个月到两年的存款利率分别为1.35%、1.55%、1.75%、2.25%,较基准利率上浮7%到22%不等。除了一般存款,不少银行的理财产品和大额存单的收益率也有明显的提升,少数银行理财产品的预期年化收益甚至已“破5”。


    中长期理财产品收益看好

    “目前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升得很快,市场平均水平已在4.8%—5.1%之间,而去年12月份年终冲量季,银行理财平均收益率也不超过4.5%。”一位国有商业银行理财业务岗负责人说,单从5月份来看,银行理财产品收益水平已经达到了2014年的最高水平,而且从央行逆回购和Shibor利率这些风向标来看,6月份理财收益率继续走高已是板上钉钉。

    2017年即将走过一半,银行也将迎来第二次“从严版”MPA大考。那么,此次揽储大战是在为此“抢粮”吗? 对此,多位分析人士表示,揽储的原因是多样的,季末考核确实是其中之一。 “一般到6月底,银行会有存贷比等流动性监测指标,所以会抢占存款市场。”有招行人士指出,随着季末考核的临近,商业银行抢存款的情况会更加激烈。另外,据了解,近期的监管检查和同业拆借的高利率等因素也对银行的存款利率有影响。

    具体来看,由于一些银行尤其是中小银行,其发行的理财产品大量是同业理财,如今受到监管检查、资金成本上升双重压力,期限、资金都存在缺口,只能借助理财资金填补这一缺口。 在监管去通道、去嵌套、去同业套利的压力下,过去放类信贷的非标所能形成的存款在逐渐消失;同业理财增速下滑,季末回表内冲存款的作用也在减弱;而祸不单行的是现在又即将进入二季度季末的MPA考核月,在考核压力下,银行就会有很强的冲存款的诉求。


    “变相提高利率”属于正常市场行为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虽然还不至于像2013年那样严重,但目前各家银行流动性吃紧的问题已经充分显现,理财产品收益率随之走高只是一个表现。”一位城商行中层领导分析称。这位分析人士说,今年以来,央行释放出信号,货币政策有偏紧的倾向。与此同时,银监会密集发布多部监管新规,加大金融去杠杆力度,目前银行比较“缺钱”。“监管倒逼银行进行合规化良性改革,但这个过程无疑会非常痛苦,以我们来讲,上个月要求后勤岗位人均背上几百万的揽存款任务。”

    笔者在本地的多家银行机构了解到,目前从分行行长到支行后勤人员,普遍都有多则几亿少则一二百万的日均存款任务。“最近一直想找几个客户经理岗,我们的要求是3000万日均存款,可这一个月了也没找到合适的。”一家城商行分行的高管说。由本次“钱紧”引发的揽储抢客户局面,其背后的根源在于最近几年银行业正面临的巨变。当前,受互联网金融的影响,各家银行已经逐步从高增长变成了稳发展,之前那种“躺着赚钱”的舒适生活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去年的奖金前几天才发下来,不过也是缩水很多了。”一家股份制商业银行的中层领导说,在新的改革形势下,钱紧只是银行发展转型困难的一个表现,其背后的裁员降薪潮早已为人所知。

    根据公开年报显示,全球最大银行、网点超过1.6万个的中国工商银行,2016年裁减了14090名柜员。同一年,中国建设银行的柜员人数减少了30007名,而中国农业银行则减少了10842名柜员。仅仅四大银行,在过去的2016年就减少了6万人,加上各种中小银行、信用社,银行业在2016年估计直接裁员数有10万人之多。业内人士预计,未来三年,中国银行业的裁员风暴或许仍将持续。

    此外,各家银行纷纷上调存款利率的行为,也引发业界对于银行或开展“价格战”的担忧。“目前各大银行调高存款利率是属于正常的市场行为。”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银行研究中心研究员游春认为,目前银行业同业公会也有自律协议,所谓的“变相提高利率”只要在自律协议允许的范围内上下浮动都属于正常的市场行为。

    据了解,自2015年10月24日起,央行就放开了存款利率浮动上限。从融360提供的数据来看,目前绝大部分银行的定期存款上浮比例都没有超过50%。 游春表示,没有哪家银行敢带头掀起价格战。这种利率的调控只要在银行的承受范围内,经营主体都有选择的权利。 实际上,不仅是存款利率,在贷款方面也没有哪个银行会随便挑起价格战。有关专家以LPR(贷款基础利率)为例指出,他们的贷款利率是具有向下刚性的,银行不会随便提高这部分客户的贷款利率,因为一旦谁率先提高,谁就可能会率先失去这部分客户。


    理财产品虽涨但金融乱象必须整顿

    针对银行业近期高调揽储和多种理财产品收益上浮情况,有关专家在分析时给予的评论是:近年来,中国银行业发明的理财产品让发达国家都难以理解,而且正规金融教科书里根本就找不到一些五花八门的产品名称。因为,有些银行理财产品是“领导”在流动性紧张时拍脑袋决定发行的,把其称为理财产品只是为了逃避监管目的而已。

    专家分析认为,其不利因素是,这类理财产品的最大危害性是或最终变为“影子银行”。如果银行不愿看到不良贷款增加,将劣质融资归入理财产品,这实际上就成了影子银行。在阳光照不到的地方存在阴影,所谓的理财产品实际是银行藏污纳垢、隐瞒真实信贷资金风险的地方。可以说,这几年中国银行业理财产品膨胀到令人惊叹的地步。截至2016年12月底,中国的理财产品金额达到29万亿元,是日本投资信托市场的4倍。信托产品达到18万亿元,主要由证券公司销售的基金达到26万亿元。

    另一个领域或许更会让人惊讶。那就是银行之间、在shibor(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之外的线下地下同业资金拆借。规模已经大到令人吃惊之地步。这些资金从甲银行拆给乙银行,乙银行再拆给丙银行。最终丙银行通过信托通道流入房地产行业,将房价推高,或流到股市打新。这些资金在银行已经流转几个环节了,在层层剥利情况下,成本已经畸高,只有进入房地产牟取暴利。

    这么大规模的资金都流入到信贷业务之外,都在金融机构之间倒腾,在股市楼市转悠,实体经济特别是中小微企业岂能不发生融资难融资贵呢?如果不下决心进行整顿,这种金融生态非把中国经济送入不归路不可。基于此,这一轮以银监会为“轴心”的旨在去杠杆、防风险的金融产品整顿正在如火如荼,一浪高过一浪,一波紧过一波。特别是出重拳打击银行之间线下、地下的相互拆借行为,这些都是非常必要的,出拳再重都不为过。

    近期股市出现了不小跌幅,有一股声音把责任推在了这次金融整顿上。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一时股市出现反应是再正常不过的现象。这也是一个挤干股市水份与泡沫的过程。在理财资金疯狂入市、举牌时,其实是一个弱肉强食的过程,大资金吞噬的是普通股民在市场的血汗钱。这个道理必须清醒与明白。整顿金融乱象对于股市来说是长期利好,是真正保护中小投资者的利益。



    返回栏目[责任编辑:张家界新闻网]

举报此信息
进入张家界新闻网微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