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中国经济GDP保卫战已经打响
北京万柳,一个普通地块的出让,撬动了无数人的神经,以至于惊动部委,最终兴致而来的央企巨鳄不得不悄然退身,黯然而归。进入2012年7月,"限"出来的地王、猛然掉头向上的房价,抢购的楼盘还有那些被恐慌笼罩着的城市无房者……不禁要问,这真的是房地产商狂欢的预演么?
从购房者到投机客,从忙着路演的投行分析师到四大国有银行的高管,都弥漫着一种焦虑而不确定的情绪,不断释放的政策信号告诉他们,当前的中国经济,GDP保卫战已经打响,"稳增长"的利器已经架好,只等"弹药"来填:按照惯常思维,松绑地产是投资提振的逻辑前提。
7月9日-10日,在有专家和企业负责人参加的经济形势座谈会上,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再次强调,稳增长不仅是当务之急,而且是一项长期的艰巨任务。"稳增长的政策措施包括促进消费、出口多元化等,但当前重要的是促进投资的合理增长。"
投资,又是拉动投资,中国经济要"保增长",似乎只有华山一条路,从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到房地产,从"铁公基"到保障房,进一步宽松的利好消息正在不断释放,市场关心的是,宽松的力度到底有多大?正如一位地方银监局人士向本报记者所坦言的,"新一轮的平台投放要开始了,这个判断是没有问题的,但新一轮投放是高歌猛进还是有序投放,会不会出现羊群效应还不明确。"
换句话说,人们关心的是2009年4万亿刺激计划能否重演?答案似乎是否定的,尽管2012年5月份中央银行就曾释放出"总量不放松,如额度紧张商业银行可申请提前投放"的政策信号,商业银行惜贷的情绪并未丝毫好转,低迷的信贷数据和同样低迷的信贷需求,让我们不得不相信这回真的跟2009年有点不一样。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重点实验室主任刘煜辉()看来,当下拉动中国经济的三驾马车中,投资已经身陷泥沼;原因是中国的投资决定带有供给驱动的特点,即投资始于政府项目,"为增长而投资",政府人为将利率压低到自然利率之下,将要素价格扭曲(税收、环保、土地),原本不可行的项目变得可行,短期内看会降低失业率,增加产出。
然而,此种投资带来的繁荣也迟早会被"清算"。为了支撑投资,政府随后就会用其掌握的各种途径增加收入,又加之对政府权力不加限制,私人部门将不可避免地遭受压榨盘剥。高房价、通胀、税收和各种收费都是为了给政府项目融资。"需求结构因此被摧毁,不当投资企业的产品滞销,基础设施利用率不足,经营亏损,最后就不能偿付银行贷款。这样一来,待到银行贷款需要清偿的时候,整个金融系统和生产过程就会发生巨大的通缩效应,经济衰退随即就会到来。" 刘煜辉这么认为。
从某种意义上而言,中国银行体系今日的惜贷,你可以说它开始向商业逻辑靠拢,也可以说它正在向理性回归,市场也对银行股不断跌破净值作出回应,即如果商业银行再次违背商业逻辑为"稳增长、拉投资"提供巨量弹药,背上"货币财政化"负担的话,市场最终会用脚投票。
银行惜贷的另一面向是,从供给面看,银行体系的种种制约和约束依旧存在,包括存贷比、资本充足率、拨备等监管红线仍然是套牢银行冲动的枷锁。尽管此前有媒体报道称,银监会正在考虑取消存贷比考核目标,但显然此类市场消息缺乏最基本的判断,那就是75%的存贷比监管要求早已写入了中国的商业银行法,若要"取消"甚至"修改"这一条文,必定有相当多的程序要走。现实的选择是,在实际监管中可以考虑修改存贷比的计算方法。
谁为投资提供"弹药"?
而近期一个月内两次降息的力度以及频频推出的利率市场化举措,使得银行体系息差收窄有所预期,用银行反哺实体经济的思路明显,再次借用刘煜辉的观点,利率市场化将为中国经济创造一种更为严谨的货币条件,其将从机制上抑制供给驱动的中国投资所引致的严重的资源错配,而这将改变中国经济过度依赖投资的增长模式。
在利率市场化的诸多前景中,我们会看到,银行资产端不得不面临金融脱媒的挑战,地方政府和国有部门走向直接融资;同时又在负债端面临成本节节攀升的压力,这将要求银行寻求更高的贷款回报,从而导致银行信贷投向、资本配置和利润结构发生深刻改变。
同意也好,不同意也罢,商业银行都必须接受这个现实;而对一直占据资源配置主导地位的政府而言,当下形势拷问其智慧的恰是,愿意再次为银行体系进行背书,为银行业新一轮投资扩张可能付出的代价承担道德风险,还是顺势而变,转而直面正处于阵痛期的艰难的"调结构"过程?
返回栏目[责任编辑:张家界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