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频道 > 社会新闻

杭州小学要求学生养蚕 2万家长抓狂满城找桑叶

2016-05-18 08:53:37  来源:京华时报  作者:佚名   阅读: 张家界日报社微信

      家长满城找桑叶,表面看来是为难了家长和学生,实际上反映的是各种高大上教学理由掩盖着的教条主义,是素质教育被单一化了的形式主义。

      借问家长何处去,满城都在找桑叶。据报道,养蚕几乎成了杭州小学三年级科学教材的“规定动作”。这个规定动作,最近让2万多名小学生家长彻底抓狂了。为了让几颗比芝麻还小的蚕卵完成整个生命周期,有的家长带着孩子一起去公园偷摘桑叶,有的辗转找到农业科研单位的朋友要几片,有的驱车几十公里去农村找,有的通过淘宝快递,可谓各种脑洞全开。

      杭州小学三年级学生的“规定动作”,缘于科学教材中有《动物的生命周期》的课程。这个课程以蚕宝宝的一生为例进行教学,包括“孵出的新生命、生长变化、蛹变成了什么、生命周期”等等。布置这个家庭作业的老师,说得非常有道理:开拓孩子的视野,知道劳动的辛勤,认识生死的神奇,感知生命的伟大,锻炼责任的意识……

      老师简单动动嘴,学生和家长却跑断了腿。并且,现实远不如古诗旧词中所描绘的那么诗情画意。有的孩子乐此不疲,有的看到蠕动的幼蚕却是白天吃不下饭、夜里做噩梦。当然,令学生和家长最头疼的,还是面对蚕宝宝一日多餐的无可奈何。

      从代价与收获的教育成本来看,这门“规定课程”出发点没错。但生命教育的课程,一刀切地以养蚕的方式来体现,对于众多孩子和家长来说,却无异于一场持久的身心折磨。而且,所谓家庭作业,只不过是家长作业的另一种表述罢了。家长们不可能让孩子深夜爬起来给蚕宝宝喂食,也不可能让孩子为了养蚕而丢了别的课程作业。所以有家长怯怯地建议,能不能学校集中养,能不能根据孩子的兴趣各家养不同的动物。然而这些声音,在老师关于学科领域的探究精神、人文角度的生命教育等谆谆教诲面前,显得既苍白又微弱。

      让孩子完整体验蚕的生命周期过程,是一个很有意义的生命教育方式。但施教者照本宣科,就让这个“科学”课很不科学了。别的不说,仅现代都市中桑叶一叶难求的现状,就能让这些蚕宝宝陷入过早夭折的境地。看起来是要让孩子们在这堂作业课中体会生命的伟大与成功的快乐,却反而可能让他们过早地体会夭折和放弃。

      动物的生命形态是多样的。然而对于动物生命的科学教育,却只有养蚕这一样,这是杭州这堂家庭作业课最不科学的地方。

      家长满城找桑叶,表面看来是为难了家长和学生,实际上反映的是各种高大上教学理由掩盖着的教条主义,是素质教育被单一化了的形式主义。

      脱离教学实际的施教方式,再好的出发点都会因为不接地气而沦为折腾。集中养蚕不过瘾,一个班养十几条几十条总可以吧?养蚯蚓不雅观,养蝌蚪养蛐蛐总可以吧?都是动物,都是生命,又何必每个学生家里都得养蚕?不同兴趣、不同喜好的学生,养不同的动物,岂不是相互间掌握的知识更多、观察的世界更大?由此可见,要让学生的知识丰富,首先需要老师的脑袋开窍。考试的分数已经够一刀切了,教学的思维还这么一刀切,这不是启智,而是图省事。



    返回栏目[责任编辑:张家界新闻网]

举报此信息
进入张家界新闻网微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