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消息:(记者 张琪 通讯员 张阳、封雯轩)突如其来的疫情让这个冬天有些寒冷、有些冷清,但温暖也从未缺席。有爱,春天就不遥远。
“我是护士,没人能在我的战场把我打败”
2020年2月2日原本是梁玉婵护师结婚登记的日子,不料疫情暴发,梁玉婵护师义无反顾选择远赴武汉援助,并与男友商议延后结婚。
在汉口医院抗疫一线,梁玉婵每上完一次班,脸上都是被口罩勒出的红印,为了节约防护服,她每次上班期间滴水不进,连续坚持好几个小时,嘴唇已经干裂,双手洗到过敏出红疹。但她无怨无悔,她只希望这些病人快些好起来,疫情赶快消退。
梁玉婵护师
武汉晚上很冷,气温在零度左右徘徊。这里的人病了,这座城也静了。一天深夜下班,梁玉婵和同事们由于四个多小时没有吃喝,商量着去超市买吃的。听到她们说着粤语,一位三十多岁的大哥走过来,坚持要给他们付钱。他说:“你们是从广东来的吗?谢谢你们!谢谢你们!”这份来自一个素不相识的人的好意,让她在冬夜里感觉特别温暖。她说,此刻不是我们医护人员在奋斗,而是全中国的人民在奋斗。她想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让武汉开满樱花的春天快点到来。
在她的战疫日记里她写道:每次我穿好防护装备,踏进病区的瞬间我不自觉地握紧了双拳,仿佛要进入“战斗”的状态。踏进病区,我就要守护我的病人,这是我的责任和担当,握紧双拳是我的身体给自己的防护提醒,也是一种鼓励。我作为一个普通人,并非生而强大。但我作为护士,没人能在我的战场上把我打败!
梁玉婵护师(右)
“疾病不会使爱褪色,爱你的人不会退缩”
2月4日晚是90后袁汉珍护师援助武汉的又一个夜班,接班没多久,一位重症病人就出现严重呼吸困难、严重低氧血症。袁汉珍和同事们迅速行动,经过一个多小时的药物抢救,使用了无创辅助通气等设备,患者的呼吸、血氧才慢慢改善过来,生命体征趋于稳定。
袁汉珍护师正在工作中
这位患者是几天前刚收治入院,进来时还热情地跟医护人员打招呼。然而病毒无情,由于患者身患多种慢性基础病,病毒性肺炎蔓延迅速,这两天他已经开始呼吸困难,不能下床。
让袁汉珍印象深刻的是,患者的儿子从入院开始便一直陪护在患者身边,嘘寒问暖、无微不至。患者病情加重的这两天,儿子始终趴在床边,几乎没怎么睡过觉,只要患者有任何轻微的动作就会马上惊觉。据了解,患者全家都感染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儿子是家里唯一健康的人。在这种特殊的时刻,他没有被病魔和恐惧击退,而是坚定勇敢地守护在家人身边。
这份守护让袁汉珍感动,也给了她前行的力量,她明白自己和同事们不远千里来到这里,就是要用自己的专业与病毒斗争,让千家万户重新拥抱健康。疾病不会使爱褪色,更不会让爱你的人退缩。
袁汉珍护师(左)准备进入病区
“病人的情况有好转,一切都在慢慢改善,我们不会放弃”
黄林洁副主任医师是广东省支援湖北疫情防控医疗队、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支援湖北疫情防控医疗队20名队员中唯一一位女医生。抵达武汉后,黄林洁就马不停蹄地安顿整理、紧急培训。
接手汉口医院的呼吸科病区后,严峻的情况让她有些紧张:全病区所有患者的诊断都是肺部感染,胸部CT都是双肺磨玻璃、实变、纤维化,基本没有做过核酸检测,危重患者都是呼吸衰竭、低氧。但查房的结果让她的心情稍微好转——虽然重症患者居多,但有部分患者的情况逐渐好转,这证明医护人员的共同努力正在起效。
黄林洁副主任医师和前来接班的同事详细交班 拍摄者:赵明
充分的氧疗对重症患者十分重要,因此病人更换新氧瓶的频率比较高,平均1-2小时就要更换一次。由于人手不足,医护需要一起上阵才能及时更换。除了处理病情,黄林洁和同事还要不断安抚患者及家属的情绪,值完第一个班下来,她身心俱疲。
虽然没有什么休息时间,但从不缺乏温暖。让黄林洁印象深刻的是一位70多岁的老爷爷,他双肺弥漫病变、I型呼吸衰竭、有严重低氧血症,基本上每个小时都要为他更换一次氧气筒,每次更换时都需要黄林洁和其他两位医师协同工作,尽力缩短更换时间,避免患者出现低氧。老爷爷总是亲切地感谢她们,安慰她们说自己没事,让她们多去看看别的病人,或者去休息一会儿。
在黄林洁看来,一切都在慢慢变好,大家的努力没有白费。尽管前路艰险,她们仍会披荆斩棘、奋力而行。
结束值班后,黄林洁副主任医师脸上写满疲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