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植县八大公山镇筲箕池村贫困户覃芳患子宫平滑肌瘤多年。孩子都在上大学,家里经济负担很重。去年,她在县人民医院做了肿瘤切除手术,医药费共花了11804元,医保报销之后,个人自付仅1156元。
防止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是脱贫攻坚这块“硬骨头”中的“硬骨头”,我市因病致贫的贫困人口达36831人。自2014年以来,我市围绕让贫困群众“看得起病”“看得好病”“方便看病”和“少生病”的目标任务,大力提升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有效缓解“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绝大部分因病致贫的贫困人口已成功脱贫,健康扶贫工作取得明显的成效。
建立兜底保障机制
让贫困群众看得起病
“看得起病”,是每一个贫困群众的心声。2017年,我市连续出台《张家界市农村贫困住院患者县域内先诊疗后付费工作实施方案》和《张家界市健康扶贫工程“三个一批”行动计划实施方案》。方案明确,要把防止因病致贫返贫作为主攻方向,并确定“三个一批”分类救治策略,即大病集中救治一批、慢病签约服务管理一批、重症兜底保障一批。同时,建立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政府兜底保障机制,实行县域内住院“先诊疗、后付费”和“一站式”即时结算。
2019年永定区四都坪乡和平村的符光厚患恶性肿瘤,后入院治疗,不仅用医保报销,还被纳入兜底一类户,每月发放335元。他说:“有了兜底保障就有了信心!”
在全市,无数个符光厚靠着兜底保障机制不再返贫。目前,全市贫困人口参保补助政策和“参保率”均达100%;建档立卡贫困患者大病集中救治覆盖人数28644人,救治率达99.32%;重病兜底保障覆盖人数为1737人,救治率达98.85%。
同时,为帮助因病致贫的困难群众提前预防疾病和解决看病贵的问题,我市积极推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在全市范围内上线“微医”家庭医生电子签约平台,推进签约服务“扫脸”技术,更好保障了服务的真实性、有效性。
截至目前,全市已组建家庭医生团队428个,家庭医生签约人数达56.96万人,贫困人口、慢病人员等重点人群做到“应签尽签”,并享受了应有的服务。
提升医疗卫生服务能力
让贫困群众“看得好病”
近年来,我市把“大病不出县,小病不出乡”作为追求目标,深入推进县域医共体改革,提升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县级公立医院给予贫困人口达30%的医院专家号、预约挂号、预留床位等方式,方便贫困户优先就诊和住院。
“以前大病小病都要去城里,现在卫生院就能治好我的病,还100%报销。”最近,桑植县陈家河镇黄木潭村贫困户龚家翠因阑尾炎住进了镇卫生院,通过贫困人口就诊绿色通道,卫生院对她实行了“先诊疗,后付费”政策。
龚家翠所就诊的陈家河镇卫生院是与桑植县民族中医院签订医共体协议,由桑植县民族中医院投入设备、物资380余万元,按照二级医院标准对陈家河镇卫生院进行改造升级。放眼全市,已有4家县区域医院与48个乡镇签订了医共体联合协议,让人民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较好的医疗服务。
我市还积极开展消除行政村卫生室“空白村”工作,先后投入资金2000余万元进行村卫生室建设,并于去年全面消除了311个行政村卫生室“空白村”。
同时,我市精准对接群众的健康需求,投资13.89亿新建市人民医院;投入6000余万元,完善基层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给基层医疗机构添置各种医疗设备90余台;培养基层医疗机构本土化人才192人,培养本土化乡村医生200人,增强卫生院服务能力和诊疗水平,统筹优化健康扶贫的政策和措施,筑牢贫困人口“医疗保障网”。
打通“一站式”结算服务
让贫困群众看病方便
今年5月,慈利县象市镇谢高村的谭敦林,因急性阑尾炎到县人民医院住院。只带了一张身份证,谭敦林通过就医“绿色通道”就办理了挂号、住院等手续。
“一站式”即时结算服务,是我市为解决贫困群众看病便捷的一项举措。近年来,我市为打通健康扶贫“最后一公里”问题,在全市全面实行县域内“先诊疗,后付费”一站式结算,各定点医院均设立了“一站式”服务窗口,患者在县域内住院时不需要缴纳住院押金即可住院,出院时只需在窗口缴纳个人应承担的费用,其他报销费用均由医疗机构分别向医保、保险承办机构、民政部门提供资料申请结算,切实减轻了贫困人口“垫资跑腿”的负担。
数据显示,全市贫困患者县域内住院人数19731人次,全部按照健康扶贫政策规定实行“先诊疗后付费”和“一站式”结算,总住院费用8087.54万元,县域内报销费用达7104.71万元,县域内实际报销比例达87.86%。
据了解,我市“一站式”结算服务走在全省前列,对住院医保“一站式”办理流程进行了改造,采取集中办公、一个系统核算、一窗办结的方式,在现有医保系统的基础上,增加了贫困人口“一站式”结算功能,使其真正享受到高效、便捷的健康扶贫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