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报业

媒体同行的自白:大多数糟糕的从业者毁了纸媒

2014-10-13 16:28:44  来源:新媒体观察  作者:佚名   阅读: 张家界日报社微信

        一个行业的衰败,绝对不可能是突如其来。报业亦是如此。


        报纸的黄金时代


        有的人把2011年作为拐点,认为移动网络和社会化媒体为传统报业的衰败奏响了挽歌。再早一些,也有人把2005年视为一个转折点,因为正是那一年,网络媒体的广告收入第一次超过了平面媒体。但在我看来,中国报业衰败的开端,恰恰在于目前 被报人普遍怀念的“黄金时代”——上个世纪末到本世纪初的头5年。


        我是在那个“黄金时代”入的行。当时,一个记者可以牛到什么程度,相信经历过的人都不会忘记。由于国家对于报纸刊号的把控,这是一个非充分竞争的行业;而对老百姓来说,对媒体的敬畏和盲目的崇拜,以及当时信息的极度不对称,让记者 被捧成了“无冕之王”。


        于是,一部分记者跑场子、拿车马费成为常态,少则两三百,多的千八百也偶尔出现。为了能“搞定”一些在报社里比较有“发 言权”的记者和编辑,一个专题采访的车马费或润笔费达到好几千的也不罕见。因此当时,脚头勤快一些、脑子活络一点的记 ,一个月的隐形收入常常可以达到上万元。


        不仅如此,记者还享有非常高的社会地位。当时普通人还没有太多发布信息的渠 道和方法,印成白纸黑字发表在报纸某种 程度上被视为“至高无上的权利”。


        而报纸本身,变成了一个既享用政策红利、又拥有市场灵活度的“怪胎”,并迅速进入所谓的“黄金期”。记得2000年左右的上海,都市报如雨后春笋,申江自然是龙 头老大,其余的像《上海一周》、《上海 星期三》、《完全生活手册》、《I时代 报》、《天周刊》、《假日周刊》等等 (好多现在连名字都想不起来了)都应运而生,而且均曾在市场上分到过一杯羹。


        其余的如体育类、旅游类、财经类等专业类报纸,也都随着各自行业的兴起,共同分享了这一黄金时代的荣耀。


        与此同时,各家报纸迅速扩版(经常有报 纸动辄出100版),疯狂招人,因为版面毕竟还要一个一个拼出来,人实在不够用。 起初,报社里的笔杆子还是文学爱好者或 现在所谓的文艺青年居多;很快,由于前面所说的“油水足、地位高”,记者很快成为文科毕业生的首选行业。


        到了上海报业最鼎盛时期,一个完全没有 经验甚至完全没有写作能力的应届生,只要会从网络上扒信息,会复制、粘贴,就能进入一些媒体,并在名片上印上“记者”二字,享用到这个职业所带来的各种显性或隐形的福利。


        那些不可回避的问题


        但出来混总要还的,也正是“屋漏偏逢连夜 雨”,网络时代的到来,加速了本就畸形的报业的覆灭。


        这一段时间,报纸、杂志关闭不少。媒体 圈哀鸿遍野,一幅唇亡齿寒景象。但我想 问,当大家哭哭啼啼咒骂社会不公的时 候,有没有想过之前在职业生涯中,有多 少次拿着主办方的“车马费”回来把统发稿 一交了事?有多少次顶着“采访”的名头, 实际上却只是想混个免费吃喝?有多少次 在公共场合与他人发生争执时,曾以“记 者”的名义扬言“曝光”?

        不用回答,只要扪心自问,在你的职业生涯中,有多少次真正地“像一个记者那 样”努力采访用心地写完一篇稿子?也不说 社会责任和人生理想了,只是尽量不要有 错别字,尽量不要有病句,只是尽量做到像一个文字工作者,有吗?真的有吗?


        因此,就算没有网络,那些错误连篇不负责任的报道,那些前言不搭后语的稿件,那些比一个普通文学爱好者(网友)都不如的作品,却占据了国家有限的公有资源(刊号),频频以白纸黑字的形式出现在公共媒体上,这样的媒体难道真的可以一直存在下去吗?对于绝大多数并不掌握发 表权利的民众,这公平吗?


        亲爱的纸媒同行们,不是网络灭了我们, 是我们中的一部分人或绝大多数糟糕的从业者,毁灭了我们这个行业。


        现在,当危机来临,媒体从业者鲜有人反思,却动辄谈模式,谈盈利,谈风投,谈体制……要我说,谁都可以谈,就我们自己不可以谈,因为我们没有资格谈;因为甚至一直到目前为止,报业(包括杂志等纸 媒)的从业人员,依旧享受着政策给与的渠道发布的权利,而我们是不是也该扪心自问一句,到底还能不能好好写稿子了?


        媒体出路在哪


        之前,我的朋友言无序在《40岁媒体人自 述:欲走还留》一文中谈到的问题,我都 非常理解。因为她是管理层,想的多一些。但我当时就跟她说,我们的危机绝不仅仅是行业变迁带来的,而是在中国具有普遍性的转型危机:当国家变得越来越开放,每个公民的话语权越来越受尊重,曾经依附在非开放的体制中的寄生虫必将灭亡。


        有经营才能的,继续在新的媒体形态下大展宏图;有编辑能力的,继续在新的媒体 形态下发挥长处——事实上,现在新媒体发展得如此迅猛,人才不是过剩了,正相反,在这个行业中真正有经验、负责任的编辑人员其实是太缺乏了;有思考及写作能力的,继续在为数不多却仍具有公信力的新闻媒体中坚守理想;至于啥都不会又不想学习的,你凭啥还幻想着继续霸占着 话语权,继续跑场子继续语病连篇地从事这个行业呢?哪儿凉快上哪儿待着去。


        当然,我也认识不少真正的报人,他们热爱文字,热爱纸张,热爱思考,包括前面提到的朋友言无序。1990年代末,言无序还在一家非常小的报社供职,那一年上海第一届国际电影节,主办方非常牛,欺负她媒体小,把她拦在门外,她当时就发表了一篇题为《媒体分大小,记者不分大小》的文章。这种风骨和底气,让我印象深刻。


        所以,我亲爱的同行们,报纸也许会死, 媒体不会死,文字不会死,思想不会死!要我说,只有当一些充斥着粗制滥造文章的报纸倒下后,真正热爱媒体业的人才能各得其所,媒体行业才能实现涅槃后的重生。


     


    返回栏目[责任编辑:张家界新闻网]

举报此信息
进入张家界新闻网微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