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新媒体研究所数据显示,2014年6月,中国手机上网比例首次超过PC端上网比例;46.6%的人使用移动终端时间超过3个小时;从受众的阅读习惯来看,在微信平台上,平均每天人均阅读文章5.86篇。移动端的阅读正在超越PC端的阅读。
移动互联网不仅改变了受众的阅读习惯,还改变了媒体的内容盈利模式,媒体人以往所追求的快速、全面、专业、深度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被一一瓦解,我们不得不转变内容编辑思维和产品运营思维,用合适的机制和形态去赢得用户的接受和喜爱,建立起更健康、更合理、更稳健的商业模式。
移动互联网时代,按照新的用户应用场景组织内容生产,才是内容的黄金时代的到来。
移动互联网对阅读带来的改变
移动互联网带来的最显著变化是,人们使用互联网的状态由“固定”变成了“移动”,以此带来的时间和空间拓展也更加多元。
由PC端变为移动端,另一大显著变化是屏幕变小,这也是基于移动的需要。这就导致两个后果。一是要满足碎片化时间的阅读需求,二是要满足任何地点任何场合的阅读需求。
因此,由于人们阅读新闻的习惯的改变,使得内容生产也发生改变。这种内容一定会是轻简的、浅白的。它们得做好准备,在阅读者处于任何身体状况和心理情境下都能被接受。所以,这些内容很难严肃得起来。
此外,跟PC端的阅读比,手机阅读,虽然精度和呈现方式满足人体舒适度要求,但屏幕偏小终究会带来阅读痛苦,这也加剧了严肃内容跟手机端承载的不适配。
公众号上发布的文章阅读数呈现这样一个明显特点:直接照搬报纸上的文章,阅读量往往远远低于平均阅读数;如果是基于新闻的轻悦化改造,阅读数则往往高于平均阅读数。移动互联网时代,读者阅读的内容一定是轻简的、浅白的。
移动时代,内容编辑思维的转变
互联网对于传统媒体的冲击,用资深媒体人陈序的话来讲,就是彻底消解了主编所代表的编辑中心体制。并且,他干脆用《主编死了》为题写了一本书。
以往,信息生产的规模有限,信息消费的目标明确,所以媒体主编这一角色声名显赫大行其道,主编的品味、审美乃至意志,决定了什么样的信息生产受到欢迎。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早已不再是内容稀缺,而是好的内容稀缺。在内容供给极大丰富的时代,我们缺乏的是内容和信息的筛选机制和可信、高效的内容二次制作能力。主编的职能已经由更适应这个时代的“整理者”角色代替。在新媒体观察者魏武挥看来,整理者才是激活网络平台的核心角色,其重要性甚至高于生产者,因为信息冗余造成注意力分散,以及内容快速沉没,而好的整理者可以让“内容再生”。
前虎嗅网编辑潘乱坚信,整理的价值远胜于生产。他甚至认为:“把最近五年的各大平台音乐试听排行榜,图书销售排行榜,电影票房排行榜,微博热度话题排行榜,百度指数彪高的热词,优酷视频点击收藏排行榜,百度贴吧和豆瓣小组最活跃的150个组抽出来,只要依靠强编辑,就能做出一个大杀四方的内容娱乐客户端。
移动互联网对内容盈利模式的改变
如今,在媒体的数字化运营中,大家已经接受了这样一种事实:只有极少的读者会为内容付费,基于此,媒体只能靠其它的收益来维持免费的内容。
首先,必须不断的丰富新闻内容,这是媒体的核心业务。第二,必须通过订阅来提高媒体的有形收益。第三,必须维护品牌的无形资产,这也是媒体一直在开发新项目的原因。
传统媒体只需要注重形式和内容,而随着互联网媒体的兴起,社交也渐渐成为了媒体的一大要素。移动互联网媒体的时代,除了内容、形 式、社交之外,还有一个要素,那就是场景。由于移动媒体终端的便捷性,用户获取媒体信息的地点也逐渐多样化。利用好大数据和云媒体技术,收集用户当前和此 前空间的关联性,以及当前和此前行为的关联性,分析满足用户当前场景的需求,然后贴合用户需求,推送“符合时宜”的内容并对用户进行需求诱导是场景利用的有效手段。
利用好场景这一新的要素,对于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提高用户黏性,乃至广告的个性化营销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如今的个性化不单单在于内容的个性化,还在于场景的个性化,实现“新闻跟着用户跑”这一目标。
移动时代,产品运营思维的转变
新浪网前总编陈彤认为:总编辑以及编辑们的时代没有过去,但是需要大幅度调整工作模式。过去的总编辑们的作为更多只是落在内容本身。而现在这个时代,总编辑们需要关注得更多。
在这个有专业编辑负责、专业编辑驱动、专业编辑制作的移动内容生态中,总编辑、编辑们需要转变,需要学习,需要被称为一个合格的产品人。因为,曾经的内容生产如今看来只是非常初级的产品素材,有了好的内容仅仅是个开始,好的内容需要有好的交互、好的产品、好的运营。
移动媒体需求多样化的时代已经真正到来。多场景、多维度下的社交应用和需求依然是媒体转型必须思考的方向,未来移动新媒体将会以全新的姿态改变我们过往的媒体形式,资讯内容服务不应该是简单的内容出街就终局的简单生产形式。好的内容,好的渠道,好的编辑制作,好的用户体验,可行的商业模式,有更多高端的内容提供者参与,有普通用户参与,才能有为王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