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对外贸易十年内将出现逆差
如果中国经济还能继续保持高速增长,那么未来十年中国会出现贸易逆差。如果国家对出口加以重视,预计到2020年会出现贸易逆差,否则贸易逆差2015年就会出现。贸易逆差来源于今后中国大规模进口石油等大宗能耗产品。也就是说未来制造业行业还是顺差,但资源品方面将是越来越大的逆差,总体反映到国际收支上就是赤字。这个逆差在未来十年将消耗掉3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
中国一旦要转入城市化和以内需为主导的模式,提高农村人消费水平,就需要进口大量资源。虽然我们拥有960万平方公里的面积,但是能够建城市、发展工业的地方非常狭窄。我们还得解决13亿人口的粮食问题,所以不能多占土地,只有提高城市容积率,而提高城市容积率、容纳更多的城市人口,一定是消耗钢材更多。比如我们去年初级产品进口占进口总额的34%,日本该比重高的时候超过80%,低的时候为78%。所以,未来十年初级产品资源在进口中的比重肯定是提升的,即使提不到70%-80%,也肯定超过50%。这样将会带来中国贸易结构的变化和资本输出结构的变化。
从出口环境来看,未来十年内中国出口环境非常严峻,中国主要的两大市场——欧洲经济长期低迷导致对欧出口大幅下滑,对美出口将面临越来越大的贸易壁垒。另外欧美出现了制造业的回流,比如美国再工业化也会冲击中国的贸易结构。在资源方面,美国因为页岩气技术,可以用很便宜的石油做乙烯,成为乙烯生产大国,乙烯生产成本在北美是1600-1700美元一吨,到亚洲的日本、中国生产都得2500美元以上,美国现在有了比较优势。这样一来,美国对中国进口需求将有所减小,因此未来中国对发达国家是趋于贸易平衡。对非洲和拉美,由于市场规模比较小,出口潜力都很有限。而且未来十年内中国想出口的相对来说都是高附加值的产品,出口到非洲和拉美将面临当地的购买力问题。
中国亟待确定以资源为目标的内外战略
未来中国发展,无论是对内还是对外战略都将围绕一个核心问题来展开,即要解决15亿人口资源的问题。从国家来说,未来十年或者二十年的主线就是满足资源需求。
以获取资源输入为核心目标
外交、军事战略等都应以资源战略定位作为核心。以资源战略为核心,手段可以是多元化的,包括生产体系外移、资本输出、用资本收益获取资源等。围绕获取资源,未来十年中国国际化的模式也将发生改变。与前三十年生产产品、输出产品的国际化模式不一样,未来可能会有大规模的过剩生产能力转移到非洲、拉美等地,转而依靠生产本地化获得资本增值收益,借助资本输出收益购买当地的实物资源。这种国际化模式的变化也使得中国海外资产将从单一美元的证券变成生产资本。未来五到十年的时间,以往持有的1.5万亿美元的美国债券,可以逐渐稀释、转移,在其他方面得到有效利用。
这方面值得借鉴的是日本。日本在产业转移时总共有四种方式:第一种方式是比较优势动态转移,通过将产业转移出去,重新唤起自身的比较优势,借助新兴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低成本,日本的比较优势再次出现;第二种是市场份额的占领扩大,这个是基于技术或者基于资本;第三个是权益的获得,取得资源、能源的权益;第四种是所谓的战略空间。日本抢占战略空间的具体做法,比如说日本在非洲开矿,不是以开矿为主,而是以开矿形成环保、教育、科技等软实力的渗透,形成一个小社会,这是一种对日本友好型的社会。
未来中国一方面可以利用欧美目前相对来说自顾不暇的困难形势,积极向非洲、拉美,特别是非洲国家转移过剩的工业生产能力。这可以表现在很多领域,如从相对低端的纺织、制鞋开始,产业链逐步提高,一直到高端的几大战略产业等。这样有可能在五到十年之后,在非洲这些地区开拓出一个比较深、比较广的消费市场。另一方面,现在我国进口很多大宗商品特别是初级原材料,实际上有一些不见得非得拿到中国来,比如粗钢等,可以在非洲这些国家就近进行比较粗的加工和冶炼,这样国内的水、空气等环保压力会大大减轻,同时也有利于提高当地的就业率。当地对于中国项目大量使用中国劳工时常有意见,从一定程度说,此举也可以减轻当地对于就业的批评压力。另外,在转移生产能力的同时,应该下大力气试图与当地实现经济一体化。
增加中国国土固定资产投入
此外,应当增加在中国国土的固定资产投入,改善以资源或经济布局为目标的对内战略。这种战略主要是以城市化为路径,当然还包括产业结构的变化。回顾世界几百年来发达国家崛起的过程,都有一个规律性的特征,起飞的基础都是七通一平式固定资产的投入。意大利建城市,不光是修建城楼,还有码头和交易中心;荷兰建设的是运河、水运体系和防灾体系;英国工业革命时期加大固定资产投入;美国进行大规模铁路建设和高速公路建设。因为这种投入将导致土地价值升值,能从单位土地中间产生更高的价值。实际上我们要做的就是要对中国经济地理进行一次再造,这种再造的核心,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基础投入。
比如像调水,看起来好像短期内见不到效果,但是回顾历史,隋朝修建大运河决定了从隋以后,中国经济地理的变化,导致东南沿海漕运体制的建立。我们现在也是这样,高铁、重载铁路、国内管道化的基础建设,吸纳的资源需要这种财富的体现,不能成为制成品再流出去。中国应该加强在本国国土的固定资产投入,当然这种投入必须可承受、必须有经济性、必须规划好才行。三五百亿的规模是不行的,中国恐怕是要万亿级别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我们认为,未来中国城市化将带来300万亿元的经济规模,是要能够拉动中国经济实现未来二三十年持续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