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增长有助于经济的健康调整
应该说,始自两年前的本轮宏观调控政策是及时而积极的,是富有重大战略意义的主动紧缩,也取得了十分突出的成效避免了经济过热导致的大崩溃。其中最关键的有两条,一是国务院的房地产全面调控政策,二是央行的全面收缩流动性。两年多来,GDP增速从2009年第四季度的12.2%到最近一季度的7.6%,回落了4.6个百分点。如果从2007年二季度接近15%的季度最高增速算起,这一轮的宏观回落周期已经超过5年,是以前所不多见的。当然,这也是因为后期遭受了欧债危机的外部影响。从调整的时间和深度来看,应该接近了大周期的尾部;然而,结构问题、国际环境仍存挑战,还不宜或不会过早结束大调整格局。
“十二五”规划确定了全面转型的经济总战略,这不光事关经济建设,也事关未来的社会稳定,为此,中国需要经历一个相对较长的理性发展阶段。只有在市场较为长期的低迷调整中,才能让过热经济得到应有的反思并付出应有的代价,才能真正让企业从“去库存”走向“去产能”,只有经历了真正的市场磨难,才能把经济从“出口型”过渡到“内消型”。
事实证明,劳动力成本上升的趋势是合理的,应该得到持续,诸低端制造业难以承受较高的人力成本,需要通过加快技术改造和产业升级来完成,这是一个难以回避的长期进化课题。
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都需要足够的时间来适应新形势、酝酿新战略、发现新热点,这种必要的产业结构的自然调整不能操之过急。总之,大家需要更多地相信和借助市场的力量,因为只有从市场磨练中最终生存和发展起来的企业才是中国经济的真正希望。那些一有困难就向政府伸手的企业,那些依靠政府扶持和凭借特权占用资源的低效率企业,应该经历一段真正的市场化生存,否则迟早会成为政府的包袱和社会的问题。
未来政策要点分析及建议
相对低迷的经济增长环境,是内外因素综合作用的客观结果,并非个人意愿和政策的主观追求,在很大程度上也还取决于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笔者期待低迷期的尽快结束,但更期待新的起点会更高,期待企业和经济未来能在一个更高层次和水平上运行,而不是在经历一个漫长的调整周期后,一切照旧!
经济增速有高低,从低而向善,应无大碍;经济政策有善恶,为高而趋恶,后患无穷。“保七争八”缺乏科学内涵,万万不可牺牲产业结构调整的大原则而盲目追求高增长。因此,比什么时候开始放松和如何进行总量刺激更加重要的,是科学合理地分配经济资源,细化、深化有关政策,区别对待不同产业,实现更加科学的有保有压。首要任务就是坚决防止严重过剩产业的再度扩张,否则下一次的经济灾难一定会来得更快、更猛烈。另外,要坚决避免国有垄断企业对经济资源的过度占用,应有专门的机构和政府人员限制和约束部分国企的低效投资和非正常暴利。
通盘考量,笔者认为:中国经济能否成功转型的关键取决于房地产市场,只有楼价的温和下降,才有其他消费的逐步兴起以及新兴产业的持续成长。因此,房地产调控必须长期坚持,直到楼价相对合理,这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前提。当然,同时也要谨防楼市出现暴跌,为此,需要通过逐步降低存款准备金率以确保合理的市场流动性。
发展速度早已不再重要,企业会解决自身的困难,市场也会找到自己的方向。社会和市场更关心政府自身职能的转变,更期待政府真正为企业和居民降负减税、全面实施收入分配改革、做实养老金账户等,这才是中国经济问题和市场信心的关键所在。诸如降税减负和收入分配改革,即便需要付出速度的代价,也不应拖延和回避。
政府应在坚持原有战略调控的基础上,不断加大对经济结构和微观问题的关注、研究和指导,逐步解决困扰经济、企业和居民的实际而具体的问题。政府政策要讲究落实,需要培养一批真正能为民请命的官员,脱离既有利益局限和做官哲学,强调政策的执行力,不为部门和地方利益所干扰。这样才能把诸如产品质量、环境污染、民权民生以及民营经济发展的有关精神贯彻到底,而不是经常停留于口头和“广播”层面。
未来常规政策的关键是防止和避免宏观方向突变。首先是货币政策,过度宽松将使楼市调控成果以及遏制通胀的努力功亏一篑,过快扩张则会贻误人民币的国际化。另外,因为地方政府的潜在债务水平已经足够高,再度膨胀并乱投迟早会拖垮银行和经济,所以形势即便再困难,财政政策方面也要格外谨慎。既不能让土地财政卷土重来,也不能冒然放开地方债发行这是一个易放难收不可控的无底洞,未了的西方政府债务危机应引以为戒。当然,更不能容忍他们变相的横征暴敛,这一定会演变成社会危机。怎么办?让地方政府向他们以前的投资要效益、要回报,让地方国企加大分红。总之,不能让低效的盲目投资浪费资源,也不要让政府债务变本加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