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财经新闻

王小广:外来人口应纳入保障房建设长远规划

2012-11-21 17:00:00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作者:牛福莲   阅读: 张家界日报社微信

        保障房的要义是保障基本需求

        中国经济时报:在当前保障房的建设中,存在哪些较突出的问题?对未来保障房建设,你有什么建议?

        王小广:我们首先要搞清一个问题:保障房的定位是什么?保障房应是满足最低保障的基本需求,而中国过去近十年来一个较大的问题就是人为地把住房上的 “胃口”抬高了,最低收入的人群要住很大面积的房子,这失去了保障的应有之义。保障房建设的目标是为了解决更多无房可居的低收入人群“有房住”的需求,而不是为了显示政绩和“看上去很美”。

        现在的住房结构存在严重问题。从新建的房子来说,90平方米以上的房子占到70%以上,而90平方米以下的只占不到30%。这种住房结构的颠倒,直接导致了房租过高及中低收入人群买房和租房的需求难以得到满足。这种情况,依靠房地产自身很难得到解决,又直接对公租房等保障房的建设产生压力。

        保障房不是为了解决某几个人的住房问题,而是为了解决中国大量过渡群体的基本住房需求。只有这样,才能在投资有限的条件下,把保障房的“蛋糕”做得更大,解决更多人的住房问题。

        而公租房是未来保障房建设中最重要的部分,目前公租房在建设量上肯定是不足的。其他带有产权和某些投资意义的住房需求,并不是保障房的应有之义。保障房不是满足改善的需求,而是最低保障和最基本的住房需求。

        另外,保障房建设地址的选择及其规划布局也非常重要。保障房的建设应与现有的城市结构融合到一起,而不是成片规划到郊区或更远的地方。应适度分散,而不是成片大集中,否则将引发诸多社会管理等方面的问题。可以通过提高建筑密度和缩小户型面积,来解决公租房建设成本过高问题。让更多的人留在市中心,相关配套更加便利,就业机会也更多。

        保障房建设应坚持需求导向

        中国经济时报:根据国家发改委的计划,未来5年,保障房覆盖率将达到20%,如何看待这个数字?衡量保障房建设好坏的最重要标准是什么?

        王小广:保障房建设一定要以市场和需求为导向,不能做平均分配。有必要区分大、中、小城市的需求,比如,房价越高、人口越密集的大城市,对公租房的需求越高。调研时很多人反映说,在一个县城建60平方米的保障房没人买或没人租,这说明什么呢?说明这里没有需求,那就不必建了。

        保障房建多少,要先研究需求有多少,要讲效率,而不是只为了完成任务。因此,单纯在城市之间进行完成量或覆盖率的比较,不能作为保障房建设好坏的评价标准,应看供给和需求之间的差距,如果差距还在扩大或者没有什么变化,则说明保障房工作没有做好,这是需求导向的要义。

        另外,在政府拥有产权的公租房提供上,也并非全部要由政府新建,一方面鼓励房地产商建设小户型房源,另一方面可以动用社会力量进行投资和营运。鼓励有一定资本的人成立租房公司,并享受政府一定补贴,以补齐市场差价,以此分担政府的一部分房源压力。(记者 牛福莲)


返回栏目[责任编辑:张家界新闻网]

举报此信息
进入张家界新闻网微站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