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国严控“二套房”
不仅英国、韩国的房地产调控备受争议,许多国家近年都为房地产调控绞尽脑汁:如何能让房地产业既能促进经济增长,又不会使房价过快上涨?英国皇家特许测量师协会经济学家罗宾逊对《环球时报》记者说,各国在调控房地产问题上,思路基本一致,就是从几个方面同时入手,一方面大力推行廉租房制度,但与此同时对多套房或拥有空余房间的房产所有者征收重税。
实际上,在许多国家,通过各种房地产税调控房地产市场,特别是对多套房征税不仅成为保证社会收入均衡的调节器,而且已成为地方政府收入的主要来源。如美国,房地产税占地方财政收入的50%-80%。其中郡县、城市和学区三者收取的房地产税比例为1∶1∶5。特别是对于设置公立学校的城市学区来说,从添置操场上的运动器械,到支付校车的庞大开支,从为教师发放工资和福利,到为低收入学生免费提供营养午餐,每年的开销基本上都是从房产税收入中支取。而加拿大许多城市,包括市政交通、卫生环保、教育投资等许多属于市一级的公共投资开支项目,其经费也几乎全部来自房地产税收,因此每逢轨道交通上马或承办大型运动会之类活动等需花大钱的项目时,当地人都会担心“又要涨房地产税了”。
德国有8000多万人,住房有4000多万套,平均2人一套。德国政府给自买自住的居民解决低息贷款,以便让所有中低收入家庭都能买得起房,同时各州还有“住房购买资助计划”。但对于居民拥有第二套或多套住房,德国却严格限制。 德国专门设有“第二住宅税”,该税收最早源于1972年。对于有“第二住宅”的居民,这套房不仅要缴房产税等税收,也要多缴9%左右的“第二住宅税”,而且得不到任何补助。
与西方国家相比,亚洲国家对多套房征收重税只是近些年房价上涨过快之后出现的。自2009年以来,新加坡房价飙升,仅2012年下半年就上涨了20%左右。为此,新加坡政府1月11日宣布第七轮房地产市场“降温”措施。其主要内容是将外国买家的额外买方印花税税率从10%增加至15%;购买第二套房的新加坡公民支付7%的额外买方印花税。此外,新政策还提高购买第二套住房的贷款首付比例。
在韩国,前几年房地产价格平均每年以超过10%的速度增长,首尔地区的房价上涨速度超出人们的想象。2006年一年,首尔平均房价上涨就达到19.2%,首尔江南地区的房价更是平均上涨达到25.9%。为了抑制房价过快上涨,韩国政府用财产税、综合不动产税以及房产转让所得税进行调控。根据当时的规定,拥有一栋住宅的家庭在出售房屋时所得税率为6%-38%,而拥有2栋住宅者出售房屋的所得税税率则增加为50%,拥有3栋以上房屋者出售房屋的所得税税率增加到60%。此后,韩国房地产投机现象得到很好控制,房价也基本稳定。
“有房民主”与“无房一族”
“房子是英国人的梦。俗话称,家是英国人的城堡,‘有房民主’是英国的骄傲。大多数人有房会让英国相对来说更稳定、更和平,因为有房族相对于国家,就像股东相对于公司一样,两者的前途和命运息息相关。”英国广播公司(BBC)网站这样描述英国人的“住房梦”。不过,越来越多英国人发现,这个“梦”可能最终只是一个梦。英国最大的住房抵押贷款机构哈利法克斯不久前对8000名年龄在20岁-45岁之间青年调查的结果显示,77%的人希望未来能买房,但64%的人说,买房的可能性为零。
英国皇家特许测量师协会经济学家罗宾逊对《环球时报》记者说,由于调控措施往往是把双刃剑,所以常常会产生各种自相矛盾的后果。比如英国政府这次“卧室税”政策针对的主要目标人群是居住两居或者三居室的单身人士,让他们搬入单身公寓为其他家庭让路。这不仅对解决政府财政赤字有利,还对缓解住房短缺有帮助。但问题是,国家财政亏空严重,推行小面积社会保障房的力度因此不得不放缓,甚至还限制低收入者的居住条件,因而引起反弹。此外,由于宣布“卧室税”的当天,英国政府将“富人税”的税率从50%下降到45%,这让民众更加认定房产调控政策针对穷人,引发大规模抗议也是必然的。
“此次韩国房地产新政将焦点放在恢复房地产景气上,却存在忽视无房百姓和家庭的住房解决问题。”韩国《京乡新闻》称,韩国房地产新政废除对多住宅家庭出售房屋累计征收转让所得税的规定值得商榷。在韩国,住宅与家庭的比例已超过1:1,但实际上拥有自己住宅的家庭只有54%,这说明很多韩国富人拥有多套住宅。现在新政免除多住宅家庭的所得税累进制度,实际上就是纵容富人进行房地产投机。
政府应站在市场和社会中间
国务院发展中心研究员丁一凡7日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房地产在世界上被当成两种东西:一个是“公共产品”,即政府提供给居民居住的不动产,保持它的居住属性。另外一个就是把房地产当做拉动经济的支柱,每到经济疲软,就给房地产行业下猛药。而民众在没有更多投资渠道的情况下,把房地产当做暴富的机会。在很多市场经济国家都出现过问题,并且20多年来房地产泡沫波动的周期性越来越短。美国很多次经济危机,包括上世纪初的大萧条,都和房地产的泡沫化脱不了干系。
丁一凡说,房地产调控往往有两面性,无论是涨是跌,都会引发社会怨言。在中国有“居者有其屋”的梦,西方也有“有房民主”。其实,房地产和医保、教育、社保都更应属于社会领域,政府所要做的就是要保护社会,维持这些领域的社会属性,加大公共产品的供给,让这些领域成为社会的稳定器。
丁一凡认为,越来越多的国家都意识到了房地产的社会属性。它们在快速发展的阶段更注重社会性住房的供给,并不是完全用市场方式对待房地产业。他们的城市化伴随着社会性住房的建设,在法国和英国都可以看到政府建造的很多政府补贴的保障房。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政府作为市场和社会的中间人,应该在房地产问题上站在偏弱的社会群体一边,注重公平和合理。同时,面对市场的渗透力,政府应该疏堵结合,既要稳定房价,也要提供更多投资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