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澧兰

看一代大师如何练就如椽巨笔

——读《中共中央一支笔胡乔木》有感

2014-10-28 16:06:06  来源:张家界新闻网  作者:吴俊   阅读: 张家界日报社微信
        手捧《中共中央一支笔胡乔木》这本书,立即被书名所吸引。“中共中央一支笔”——这对于文字工作者来说,是至高无尚的赞誉、肯定和褒奖。他有何丰功伟绩?他的影响力为何如此之大?他的如椽巨笔又是如何练就的?……带着种种疑问,我迫不及待地到书中寻找答案。

        胡老先生的一生,平凡中充满传奇。他1930年下半年在北平清华大学读书时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为了追逐红色足迹,他在清华园里演出“危险的戏”,被迫离开清华,回到家乡盐城,并于1932年在盐城加入中国共产党。1933年秋再次考浙江大学外语系,成了浙江大学校长的“死对头”而被勒令退学。而对于胡乔木来说,一生中最重大的事是成为了毛泽东身边的秘书、中共中央政治局秘书,从1941年2月起,一直到1966年6月“文化大革命”爆发以前。而之所以后来成为“中共中央一支笔”,也是因为他长期工作在毛主席身边……

        作为毛主席的政治秘书,具备扎实的文字功底是基础条件。俗话说:“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崖苦作舟”。在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旅程中,唯有孜孜不倦地探求知识、追求卓越、加强学习才是不二“法宝”,这些学人从来没有“知足”,没有“满足”,而是在连续地不间断地攀登着人类科学和知识的高峰。胡乔木更是如此。他不仅在年轻时期就不断学习、钻研各种不同的知识,年老之时,更是老当益壮,没有故步自封,而是以一种更加前卫和卓越的姿态在探究新知和追求知识方面收获自己的果实。他先后记录、整理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协助编辑《六大以前》、《六大以后》、《两条路线》等党史书籍,而党的六届七中全会通过的《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以及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更是奠定他“一支笔”的地位,试想,没有持续深入地学习,没有孜孜不倦地阅读、汲取中外思想理论方面的新情况、新观点、新理论,没有对中共历史了如指掌,怎能写出如此鸿大篇章?

        作为文字工作者,对工作认真负责是胡乔木的另一个优秀品质。1951年5、6月间,胡乔木因胃穿孔动了大手术,身体欠恙,正处于休养康复之中。而此时,刘少奇同志找到他,请他代为起草庆祝“七一”的报告。那年6月,北京的天气格外热,坐在家里不动都要出一身汗。由于家中条件不好,没有风扇,他想尽了一切办法,先是从冰库中搞好来几大块冰,摆在椅子周围,后来,实在是热得不行,他干脆在澡盆一搁一块木板,坐在水里写。前后写了一个星期,《中国共产党三十年》才出炉,被《人民日报》署名印发,并产生了强烈影响。而在起草《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过程中,由胡乔木牵头负责的起草小组,整整花费了一年三个月时间,供会议讨论的文稿就有7稿之多,组织种省市区干部讨论了20多天才定下轮廓;即便是到了生命的最后,躺在病床上,他依旧不忘工作。在毛泽东身边当政治秘书25年间,他发表的文稿数以万计,烙下了兢兢业业、勤勤恳恳,任劳作怨的优秀品格,而这一切,是对他挑灯夜战、积劳成疾、艰辛付出的肯定,更是对他甘于清贫、淡泊名利、敬业奉献的赞赏。 

        掩卷而思,我党上上下下,各个时期,有多少写作班子在日夜忙碌,又有多少“一支笔”在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无疑,胡乔木为广大文字工作者立下标竿,树好榜样,留下了最宝贵、最丰硕的精神财富:无论你是身处什么岗位,不管你是在台前还是在幕后,内心时刻保持一种积极向上的状态,忠诚、无私、奉献、乐学,人生定会因此而精彩。(吴俊)

    返回栏目[责任编辑:张家界新闻网]

举报此信息
进入张家界新闻网微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