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老家,在风景秀丽的武陵源区向家台村。站在黄河垭俯瞰,整个村子峡谷幽深,高山巍峨,满山满山的用材林郁郁苍苍。一栋栋崭新的土家楼房坐落在山山寨寨;一条条宽敞硬实的水泥公路,像根根飘带在坡坡峪峪中舞动;一辆辆大大小小的车辆,在公路上来来往往,到处呈现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喜人气象。
随便走进哪家农户,主人总是笑脸相迎,热情豪爽地招待你。各式各样的现代家具布满房间。电视、电脑、洗衣机、电冰箱等家用电器,应有尽有。到了晚上,家家户户明亮的电灯和公路边上一排排路灯,像夜空无数的星星,闪烁迷离。
抚今思昔,六七十年代,向家台村是地地道道的穷山沟。老百姓住的是低矮的旧木房,集体生产辛苦劳动一年,各家各户一年到头吃不上几餐白米饭,过年时才吃得上猪肉,常常是玉米、红薯、土豆等杂粮。人口多的家里,有时连杂粮也吃不上,在山上挖野菜充饥。
到了八十年代,向家台村还没通电,无电灯照明。晚上,在昏暗的煤油灯、桐油灯下,大人们忙着掰玉米、摘花生、剁猪草,小孩子也帮忙做家务,或是做作业。白天,村民们在山上面朝黄土背朝天地干活。那时,村里也没有通公路,全村人走的是坑坑洼洼、弯弯曲曲的山路。外出赶集,只好肩挑背负几十里。
九十年代,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祖国大地,社会主义发展步入快车道。武陵源奇峰三千,秀水八百,成为国内外著名风景区。家乡迎来旅游开发大好时机,基础设施建设突飞猛进。全村每个村民小组通公路,家家户户有了电灯照明。当地村民纷纷从事旅游业,租店做生意,当导游,做轿夫,开旅游车,下活了当地旅游经济这盘棋,家庭开始富裕起来,有了余钱剩米。
进入21世纪,党中央提出“全国人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奋斗目标,武陵源打造全国5A级风景名胜区,率先在全省整区脱贫致富奔小康。向家台村迎来更大更快的发展机遇。在武陵源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以王玉林村书记为首的村支两委,围绕景区旅游服务谋发展,调整产业结构,发展辣椒种植业,重点扶持李祥发办起了天子山剁辣椒厂,带动天子山镇180多户种植辣椒300亩,年总产值100多万元。大力发展养殖业,扶持100多户农养猪、养牛、养鸡,扶持黎三平、彭发珍、刘松林等5家成为养羊专业户,每户平均养羊200只,户均年收入达5万元。李天明、陈明办起了石蛙养殖场,陈明岩办起了竹鼠养殖场,一户年收入至少可达4万多元。刘志民、彭丽珍、李伟明、彭长明、黎兴泉、黎兴元、黎兴友、刘本权、刘昌华等人开起了旅行社,每人每年赚钱几十万元。李杰明、刘正寒、刘正年、刘金山等8个农户,每户投资100多万元,修建宾馆酒店或土家客栈。现在,村里90%的家庭公路通到家门口,全村共有小车、中巴车、商务车、工程车、面包车上百辆。家家户户用上自来水,沼气入户率达100%,住房翻新率达40%,电视有线、电脑光纤通进屋,村民每天出行乘坐公交车。2008年,向家台人均年收入只有2000多元,到2015年人均年收入达到8000多元。
“过去,向家台是偏僻落后的穷山村,现在成为富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王玉林当了16年村书记,是他带领全村人民发家致富奔小康,日子越过越红火......”谈起向家台村翻天覆地的变化,75岁的老党员刘正煌道出了全村群众的心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