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澧兰

弥散着浓郁的“张家界味道”

——《回到张家界:张家界市2017年度优秀文学作品选》散文篇读后感

2018-08-17 09:04:23  来源:  作者:黄真龙  阅读: 张家界日报社微信

    张家界以绝版的自然山水闻名于世界,以悠久丰盈的历史文化伫立于湘西群山腹地,以英勇无畏、敢为人先的红色传奇筑梦百年辉煌。张家界是有味道的,这抹味道别有韵味、得天独厚,我唤作“张家界味道”。《回到张家界:张家界市2017年度优秀文学作品选》散文篇(以下简称“《回到张家界》”)用散文这一独特文学体裁,揉碎了当下张家界的各种味道,蒸腾、挥发着大真、大善、大美的温情气息,在亲人的思念里,山山水水的游历中,历史的哲思下,张家界的作家用如椽巨笔,烩出了一份2017年度散文饕餮,以飨读者。作为《回到张家界》入选作者之一,又是忠实读者,我有责任和义务将自己的所思所想表达出来,描摹出我所感悟到的“张家界味道”。

    宏大叙事,家国情怀的“浓重味”。贺捷生的《父亲的军刀》将历史直接拉回到了长征出发前的张家界,记述的是作者的父亲,共和国的开国元帅贺龙和旧式军刀的故事。清浪乡八方村的陈家五代人,用生命保管贺龙元帅赠给陈家的无价之宝,为了家、为了国,以别样的方式见证了共产党人的艰苦卓绝。《寥城》鸟瞰般地俯视了从白石到寥城的盘山公路,令人难忘的是地势的雄伟诡谲,述说着的是土苗汉族杂居的动人故事。在作者蒋献辉眼中,寥城是“糊仓、摸秋”习俗的原汁原味呈现,更是“老贾”的真性情。张家界,除了是毕兹卡的恩赐之地,还是云南白族千里迁徙的避难之所。谷俊德的《开镰,跪谢大地和苍天》“开镰!开镰了!二叔却走了。其实一把镰刀,也很沉重。一把普通的镰刀,会告诉人类总样对待生活。一把普通的镰刀,是有分量的。镰刀也会说话,镰刀也能述说。开镰的教育势在必行。”土地至于农民、白族人,那是需要“伺候”的,是“二叔跪地割谷的身影”,对土地的深情,升华为“保持一个普通的共产党员伺候土地最宽阔的胸怀。”《走进元帅故乡》中,季良用质朴言语,把白族风情小镇梭子丘的街道、历史、旅游、地理捣碎成一碗,在扶贫攻坚和民歌悠扬中凝固成为作者津津乐道的味道。“陶醉在这悠扬的民歌曲调中,感受白族文化的精髓而流连忘返。”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这是中国梦的生动诠释,张家界的作家除了对“国之大家”的思考,亦有家乡发展的关心,还有对民族文化传承的当仁不让。土家吊脚楼,那是屈泽清笔下的《最美是那老家吊脚楼》,父亲的“中学教书”、哥哥“做鞭炮”、母亲的“岗位上忙碌着”、妹妹“睡着了”,都是发生在吊脚楼前的狭小天地,继而作者引发联想,“随着精准扶贫的号角吹响,吊脚楼的风景被越来越多的人青睐。”“在开发和传承的抉择中,永远都不要在我们的记忆中抹去。”土家吊脚楼给了作者回忆的甘醇和面向未来的奋斗力量。纵观全书,这样的家国情怀充盈在多篇文章里。对传统文化中的“家国意识”有了极大的传承,作家们用自己的方式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发出群众所期待的声音。这一道“浓重味”,令人自豪和骄傲,每一位作家都是树立文化自信的坚定支持者。为时代抒怀、为人民放歌,这是张家界散文作家们的价值追求。

    细腻入微,儿女情长的“柔美味”。中国的文学命题大抵都包含了亲情、爱情、友情的原始味道。对父辈们的思念、对伴侣的爱恋、对朋友的祝福,在文学的炉火中锻造出了张家界作家特有的“柔美味”。好山好水育好人,多情的张家界作家呈现出来的是柔美的文辞。王明亚在《炊烟站在屋顶喊我们回家》中,通过对“炊烟”这一意象的打磨,寄托了对母亲的挂念。通过回忆童年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将母亲的形象加以升华,成为了“村庄、历史”,以至于包含了生命轮回的思考,那是“亘古百年的生息迭变。”汪珍玺的《外婆家的鸭脚板书》、覃正波的《父亲的岁月》、刘玄玄的《老夫子与小崽子》、李三清的《父亲的脊梁》、朱丹的《妈妈,请您多保重》、张睿的《我的国学之路》、陈桂绒的《梦里乌镇》等,大都直抒胸臆,表达了真挚且热烈的情感。刘宏的《母亲六十》更是将深刻、隽永的情感,用长文款款表达。从开篇的“恐惧”而“迟迟不敢动笔”,到平铺直叙母亲的故事,以及那记忆深处自己孩提时代和母亲在一起的时光,将“在那个红薯粮南瓜汤都按工分分配的岁月”苦涩经历,用简练、厚重的笔调勾勒了出来,将“拥有九个弟妹的父亲”的情况与母亲“战胜命运的自信”细节描摹出来 ,更加凸显出母亲形象的伟大。最后又把母亲的谆谆教诲,用自己工作的样态呈现了出来,足见母亲对作者影响之大。最后,作者用儿子的一句天真烂漫的话作为结尾,作者本人亦是泪如雨下。没有鸿篇大道理,只是对日常生活的记述,却看得出纯真的情感。读罢,作为读者,我陷入了深深地沉思。张家界的作家有自己父母妻儿朋友,作为读者的我们呢?情感的共鸣,那一抹“柔情味”,我堂堂一男儿,深夜读罢也是思念成河。这大概要算是这部作品中最柔情、最脆弱的地方。

    诗魂游走,拂过山水的“乡土味”。这大抵要算是《回到张家界》最有特色也最浓郁的味道,既是张家界作为山水的特色,也是张家界的作者所书写的精神寄托和文脉依存。刘晓平作为“把张家界写进教科书的人”,他的作品《印象湘西》用数千字的挥毫,将脚下的土地撕裂为“醉乡”“酒楼”“村居”“山色”“背篓”“家园”“凤凰”等意象群,每一座山、每一条水、每一种民俗,以及乡民的生活方式,都被展示得淋漓尽致。《远山静水里的洪荒精灵》将石绍河家乡的山水绝美和生态环保,以娃娃鱼这活化石的繁衍生息映衬了出来。谢德才的《林中小木屋》将“静”演绎到了极致,并在最后发出感叹“林中的小木屋,有味!”鲁絮的《一山钟鸣尘净的造化》将道教圣山五雷山的“造化”刻入了灵魂。生活在张家界这片神奇的土地上,能够品三千奇峰、八百秀水,本来就是文人墨客的人生之大幸,何况还能生于斯、长于斯呢?故而《回到张家界》中绝大多数篇幅尽是山水文章。铁棒的《山桃》、张建湘的《风姿绰约的“龙尾巴”》、彭冬梅的《最爱帅乡的那派绿》、滕军钊的《那是一个好地方》、李炳华的《个性四都,倔强的静绿》、姚雅琼的《人生路过杨家坪》等,都是优秀作品,用文字的形式,让读者又飞跃了一趟张家界的奇山异水。郭红艳的《毕兹卡的阳戏》和梁定发的《利福塔的“戏”》则将山水之灵与民俗大戏同炉锻造,呈现出来的是山之南、水之北的少数民族文化,亦是张家界别样的风景。郭红艳笔下的阳戏,不是哪一次集中表演,而是从“毕兹卡是土家族的自称”的历史渊源说起,全面、细致讲述了阳戏的分类、形式,似一部“毕兹卡的阳戏”的“百科全书”,成为包括作者在内的众多张家界人所“想念毕兹卡的阳戏”。山、水、俗共煮一文,“乡土味”便溢了出来。

    “张家界味道”,熔铸了张家界作家的个人情愫、人生思考、游历心得、寄情山水、回望历史的满是“味道”的“干货”,给读者建构出来的是张家界市2017年度散文生态的全貌。可以说,《回到张家界》不仅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一部反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社会、文化、生态辉煌发展的史诗,是一部值得反复咀嚼的文化大餐,其中弥散着浓郁的“张家界味道”,此生难忘。



    返回栏目[责任编辑:张家界新闻网]

举报此信息
进入张家界新闻网微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