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二方面军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工农红军三大主力之一。为了策应和配合中共中央以及中央红军长征、北上抗日,红二、六军团(1936年改名为红二方面军)将士于1935年告别红色土地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从湖南省桑植县刘家坪出发,进行战略转移(后称“长征”),踏上北上抗日征程,为中国革命胜利作出重大贡献。因此,刘家坪成为红二方面军长征出发地、成为与红一方面军长征出发地瑞金县齐名的红色圣地。为了深入研究红二方面军策应中央红军长征的历史贡献,广泛传承红色文化和长征精神,我曾怀着景仰的心情,三次探访红二方面军长征策源地桑植县刘家坪,每次都有收获和感慨!
记得二十一世纪初期,为把红二方面军长征出发地刘家坪旅游景区写进拙著《张家界旅游指南》,我乘车前来桑植县刘家坪白族乡干田坝,瞻仰桑植县委、县政府于1986年修建的高达21米的红军长征纪念碑。红军长征纪念碑坐南朝北,全由青石砌成,碑的正面镌刻国家原副主席王震的题字:“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长征出发地刘家坪纪念碑”。纪念碑四周立有象征“长征出发”和“胜利会师”等四块大理石浮雕。纪念碑左侧建有“红二方面军长征纪念馆”,馆名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廖汉生题写。馆内陈列着红二方面军长征出发前后的历史图片95幅和文物30余件等红二方面军资料。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到达陕北以后,蒋介石调集130多个团、大约30万军队向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发动第三次大规模的“围剿”,红军将士被迫实行战略转移。
2018年仲夏,我随张家界市政协委员视察团再次奔赴红二方面军长征出发地刘家坪,在龙堰峪考察了湘鄂川黔省委、省革委、省军区、红二六军团指挥部兼红二军团司令部旧址。但见由十五间房屋构成的旧址坐北朝南,占地面积400平方米,为三合式土家族转角楼。该旧址是一幢始建于清朝末年的木质房子,上盖青瓦,古香古色。1935年11月4日,贺龙、任弼时、关向应、萧克、王震等湘鄂川黔省委领导以及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湘鄂川黔分会委员在刘家坪龙堰峪转角楼里召开联席会议,研究部署红军实施战略转移的路线以及突围远征计划,根据实际情况和遵义会议精神作出红二、六军团前途和命运的决策,力争完成从战略防御向战略转移的转变,突破敌人围攻线,转向湘黔边境。11月上旬,红二、六军团部队集中在桑植县,进行短期休整,整编地方武装,充实红军主力;深入进行动员,作好突围之前的种种准备。贺龙、任弼时等红二、六军团领导人当年用过的办公桌椅、生活用品以及睡过的木床等物品仍然保存完好。1983年,旧址被湖南省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 年5月,国务院把桑植县红二、六军团长征出发地旧址核定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苏东剧变以后,西方文化渗透严重,历史虚无主义盛行,许多国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正,娱乐至上。十八大以来的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同志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倡导弘扬红色文化。于是乎,从中央到地方,红色文化游览线路应运而生,新建“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长征出发地纪念馆”纳入国家投资规划。2018年11月19日,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长征出发地纪念馆建成开馆,占地约为2200平方米。狗年初冬,我随张家界市作家协会西线旅游采风团作家参观建筑风格庄重、质朴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长征出发地纪念馆。红大的纪念馆内以丰富的史料文物,融合声、光、电等技术手段,通过雕塑、展板、照片、实物和场景再现等方式,陈列木黄会师、发动湘西攻势、壮大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长征从桑植县出发、甘孜会师、将台堡大会师等红军历史,展现红二方面军的辉煌战绩。1935年11月19日,红二、六军团分别在桑植县的刘家坪干田坝和瑞塔铺枫树塔召开红军突围誓师大会。会上,贺龙、萧克分别向部队将士宣布突围命令。当晚,21000多名红二、六军团将士从桑植县刘家坪等地出发,开始突围行动,踏上挺进湘中、歼敌突围的征途。红二、六军团突围湘黔边境,进军黔西。红二、六军团战士向西急进,渡过金沙江,翻越大雪山,历经艰险,于1936年7月,到达四川省甘孜,与红四方面军会师。朱德等人赶到甘孜,与贺龙、任弼时、关向应、萧克会面,两军举行会师大会。任弼时宣布中共中央发来的指令,红二、六军团和红三十二军合编为红二方面军,由贺龙任总指挥、任弼时任政委。在甘孜,贺龙、任弼时与张国焘分裂党和红军的行为进行坚决斗争,迫使张国焘率领红四方面军与红二方面军共同北上同中央会合。红二方面军是最后一批走过草地的红军,饥饿使大批战士倒在渺无人烟的泥沼里面。在三军会师前夕,红二方面军指战员冲破敌阵,抢渡渭水。 红二方面军历时一年,纵横湖南、贵州、四川、甘肃等八个省份,行程两万多里,在贺龙等指战员正确指挥下,进行大小战斗11多次。1936年10月,11000多名红二方面军将士抵达甘肃省会宁县将台堡,与红一方面军将士会师,取得红二方面军长征胜利。至此,三大主力红军长征结束。可以说,红二方面军长征事迹是惊天动地的壮举,创造了红军长征史上了不起的奇迹,为中国革命保存大量有生力量,得到毛泽东赞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