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澧兰

书房琐记

2019-01-03 09:17:22  来源:张家界新闻网  作者:戴澧兰  阅读: 张家界日报社微信

    中华民族历来注重家教,汉代戴氏祖先在《礼记》一书中说:“治国必先齐其家。”二十世纪末期,我随父母从慈利县老家迁到张家界市城区租住民居,寄人檐下。我爸渴望有间畅游书海的书斋,像古代文人桑悦、徐渭那样独坐陋室苦读诗文。房改像阵春风吹遍神州大地以后,市机关事务处在市城区南庄坪买了一栋旧屋,卖给我家三间形似榨坊的六十几平方米旧房。其中,一间作为我家餐厅,一间作为父母卧房,一间作为我的卧房。因我当年还小,爱书如命、如饥似渴的父亲便把一个旧书柜和几个木书箱摆在我的仅有二十几平方米的卧房,兼作我家书房。书房反映的是主人的学识,与房间面积关系不大。我家不求书房奢华丽,只愿书卷幽兰香。我爸把他读大学时的所有教材和参加工作以后购买的几百本图书放进书柜,还让他编著、出版的千余本旅游书籍《张家界旅游指南》和《世界奇观张家界》委屈地躺在书房地板之上,酷似宋代陆游的“书巢”。我家书房没有豪华装饰,不像标准的书斋。但是,我家书房比较雅致,文人氛围较浓,书房门口挂着家训之书法:“忠厚传家远,诗书继世长。”从德与智两个方面昭示家道久远的内涵。此处“诗书”不仅指文学作品,而且还指文化、知识、技术、传统等。 我年幼时,似懂非懂。但是经过父亲多次解读,使我懂得传承家学、后代继承长辈学业之道理,感悟“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之真谛。“诗书继世长”强调文化知识在家族传承中的作用, 对我的心灵进行潜移默化的启迪。

    知书达理,以立道德;赏古探艺,以继国学。我爸竭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学以致用,身体力行,以家学绵泽后代。为了弥补“文革”十年内乱耽误的基础知识,我爸持之以恒,以顽强的毅力,竟在简陋的书房里面补了二十多年课程。我爸不便按照文学、史学、哲学、经济学、旅游学、民族学分类把藏书摆放在几个书箱里,看不见书脊。每当他撰写学术论文查找证据时,总要从这箱书找到那箱书,从上面翻到下面,往往花去几十分钟。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他向清代作家蒲松龄学习,在灯昏的萧斋之中,干着穷困潦倒的著书立说事业,潜心钻研,挑灯夜战,竟然写出浩繁的人生卷帙,取得许多科研成果,得到学术界许多奖项。先后出版《中国少数民族风情游丛书•土家族》《湘鄂西土家族》《湖南土家族风情》和《张家界市民族风情》等各类书籍十多本,并在《人民日报》和《湖北民族学院学报》等报刊杂志发表文章五百多篇。虽为武陵山区土家族人,深受武陵文化浸淫,但是敢于提出自己的学术观点,敢于利用民族历史与民族特征著作教化土家族人。人生有涯学无涯,我爸在狭小的书房里,任由思想的火花化为夜空中闪闪发光的星星,让凝聚他心血的文字在武陵大地上留下有意义的人生足迹。虽然我爸实现写作理想,但是我的卧室越来越挤,堆满他编著出版而又卖得很慢的民族文化旅游书籍。我从小与父母过着酸甜苦辣咸五味俱全的童年生活,就知操持家务不易。

    俗话说: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只怕幼儿不学,不患老而无成。我爸知识渊博,言传身教,诲人不倦,熏陶不已。书香世家,开卷有益。孩童时代,我始偏爱文学图书,在拥挤的陋室里,饱读诗书,不胜枚举。我家书房虽为斗室,却像“三味书屋”,是我十多年读书求学的第一课堂。在睡不着午觉时,我就翻看书柜上的《张家界的故事》、《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和《唐宋诗鉴赏辞典》等书。少年时代进入中学以后,从读《中国文学史》、《土家族文学史》到《国学读本》、《最美的散文》等等,有的读得懂,有的似懂非懂,还有的民族书籍如《桑植民歌》,我就拿着找父亲唱给我听。有天深晚,我爸像明代归有光的长辈那样在书房门口观察我做家庭作业。看见我趴在木床下面,在几堆像垃圾的书里寻找高考复习资料、高考摸拟试卷什么的。我爸越看越愧疚,越想越伤心!在找书找得烦时,我抬起头,竟见我爸唉声叹气、嘘唏不已。

    我长大后,父亲出版的旅游书籍越来越多,成为旅游市场畅销书。我考上设在北京的重点大学以后,随着家庭经济条件逐年好转,我家终于搬进城郊且住岗市委宿舍四号院较宽的新房,有了梦寐以求的单独的书房。但因藏书太多,三面墙壁前的书柜里面放满古今中外图书,无处摆放写字桌椅,我爸仍然感觉我家书房面积之不足。他也曾想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我读大三之时,面临人生的第一个挑战:决心报考北京大学法学院硕士研究生。时值暑期,父亲来到首都参加中央民族干部学院培训民族理论政策,当面鼓励我大胆报考北京大学法学院硕士研究生。记得有周周末,我带酷爱书籍的父亲在位于西单路口的北京图书大厦买了一批文学名著。后来,他又去国家民委要了许多民族研究权威书籍。民族理论政策班培训结束之时,父亲已有两大袋子书籍,只能乘坐火车从北京市回到长沙市。离别的那天,我送父亲到北京火车站,看着父亲微胖身躯前倾、两手吃力提着两大袋子书,举步维艰走上火车厢里。想着万里归途之中诸多不便,确实使我担心。我立即想起朱自清的《背影》和龙应台的《目送》,想着父子亲情、只能看着父亲离去的背影,不禁泪眼婆娑。父亲两手提着两大袋子书籍的背影成为支撑系统学习专业知识的精神支柱。心理学原理说,父亲是孩子通往世界的一座桥梁。父亲支持我在人生十字路口的每个决定,给了我战胜求学困难、奔向学术殿堂的力量。我知道,父亲的两大袋子书籍定会跨越千山万水挤入我家书房,那是他的学术宝贝和精神慰藉。虽然父亲年过半百、体弱多病,但他现身说法,晚上回家以后仍在我家书房反复阅读社会科学书籍,可谓“活到老学到老”。严父做表率,润物细无声。学完大学本科专业课程以后,我呆在我家书房专心致志自学半年有余,复习考研的基础教材和专业著作。我爸费时一个季度,细心研读行政法名著,出了几十道学术前沿试题,对我进行考研面试模拟考试。十年寒窗苦读,终于有所收获,后来我在家里收到北京大学法学院硕士研究生录取通知书,印证“勤能补拙”和“逆境造就人才”的哲理。

    中华民族重视传承宗族文化。建立宗祠追尊祖先,昭示后人。祖先认为必须立言、立行,从人的修养求家道久远,把人的德行与品质作为根本。我取得北京大学法学院硕士研究生文凭和学位以后,响应党中央号召,去祖国需要的地方砺炼。于是乎,我于丁酉之春考上湖南省委组织部选拔的品学兼优、德才兼备的一流大学定向选调生,回到风景奇特的家乡张家界市工作,被永定区委安排在尹家溪镇人民政府锻炼,开启从政征程,联系群众接地气,做新时代弄潮儿,把所学理论用于实际。报到以后的第一季度,我不太适应乡镇艰难的基层工作环境,心理落差较大。父亲便从书房拿出《楚辞》和清代《道光永定县志》等古代典籍指给我看,给我耐心讲述澧水流域很有趣味的故事。他跟我说,我的姓名取自战国时期著名诗人屈原的《湘夫人》中名句“沅有芷兮澧有兰”。“澧”字是指澧水,我们住在澧水支流“大庸溪(今名茅溪)” 畔。所以,他要我像文学家屈原那样爱祖国忧民生,多为百姓排忧解难,传承楚文化精髓。泛读文史哲经,实施政策法规。增强做好群众工作的本领,掌握处理群众诉求的方法。他告诉我大庸溪畔尹家溪镇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邹启祥老先生教群众舞土家族“泼水龙”的感人事迹。在父亲帮助下,我逐渐对天门山下红色土地产生兴趣,融入火热的新农村,与贫困群众同甘苦,并且爱上这片民族家园。我在自己所处的新时代谋划多彩人生,在实践中学习,抓住基层工作重点,做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学习习近平青年时代扎根陕西省梁家河的实践经验,把我服务的乡村当作自己的 “梁家河”,弘扬习总书记塑造的“梁家河精神”,做合格的共产党员和群众满意的人民公仆,将我的青春芳华奉献给党,将工作热情奉献给群众,在乡村振兴的潮流中放飞青春梦想,在为人民谋利益的实践中谱写人生华章,在建设富饶美丽新农村的事业中建功立业,作出新的贡献。



    返回栏目[责任编辑:张家界新闻网]

举报此信息
进入张家界新闻网微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