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澧兰

鱼洱岩上好风光

2019-04-11 15:15:45  来源:张家界新闻网  作者:熊子意  阅读: 张家界日报社微信

    鱼洱岩,位于桑植县刘家坪乡关溪涧村,是白族熊氏先祖落脚生根的地方。这里山清水秀,风景秀美。在我儿时的记忆中,村头那挺拔伟岸的楠木树、古朴典雅的“瑞古凉亭”、形状奇特的石鱼、飞檐斗拱的古庙、三步两板桥等景点历历在目,还有那清澈见底的小溪像一缕暖风滑过我的心田。时过境迁,昔日的景物已变了模样,那参天古树古树已在村头消失,小桥、凉亭、古刹已不复存在,但她曾经拥有的风韵依然让人怀念,让人追忆。


    “鱼洱岩”的得名

    其一,据《湖南白族风情》介绍:“鱼洱岩,因岩石奇特,状似游鱼,故得其名。”鱼洱岩古庙外,长着一根楠木树,一对状若游鱼的岩石,一左一右,排列两边。随着楠木树一年年长大,这对石鱼也一天天把头抬了起来,向天仰视。鱼洱岩上所题对联为“鱼跃于渊、鸢飞于天”,便由此而来。熊氏祖先翼龙公在这里扎下根后,修了马老爷庙,为不忘远祖故乡——云南洱海,便取名“鱼洱岩”,这也说明桑植“民家人”来自云南。

    其二,相传,熊氏始祖安国公从慈利羊角山迁徒落脚到桑植刘家坪双溪桥,到了第五代熊应连生八子,均以“龙”取名,号称有名的“八龙分支”,长子翼龙公笃行谨守,克绍祖业,在“改土归流”时分得一甲之地,故称一甲翼龙。一天,他从双溪桥动身,前去认领官府分给他的土地,路过一条河时,两条小鱼紧随翼龙公游来游去,他觉得有些奇怪,便伸手去捉这对游鱼,可鱼儿一动不动像死了一样。他用擦汗的手帕把鱼包好,带在身边。到了鱼洱岩,他把鱼又放进水里,这对鱼儿竟在水里活蹦乱跳,游动自如,翼龙公自言自语道:“鱼儿啊鱼儿,你是告诉我这里是一块人间福地?”于是,他在这里落了脚,繁衍生息。


    三步两板桥

    很早以前,从刘家坪关溪涧上梅家桥,沿大路行走到鱼洱岩的不远处,有两条小溪交汇形成T字形,一条小溪架设着一块约六七尺长的石板,另一小溪铺着一块一米多长的岩板,一横一竖,仅一步之遥,走三步可以踩踏两座桥,这是有名的鱼洱岩“三步两板桥。”


    瑞古凉亭

    走过“三步两板桥”,瑞古凉亭仅隔五十步左右,它象一座花轿悬浮于小溪之上。亭子顶端,青青的瓦片像鱼鳞一般排列着,飞檐上刻有二龙戏珠的雕塑,活灵活现。亭座是四根一米见方的柏树作梁,梁柱横跨两岸,桥面用一寸多厚的柏木板铺成,十二根大小一致的木柱组成三个排扇,用木枋相连屹立于桥上,两边的栏栅离桥面约二尺高,有厚木枋勾连着木柱,供过往行人歇息。亭梁上雕有龙凤,主梁上画着太极图,两边各书两字:“瑞古”、“裕今”。当你走上这座精美的凉亭,一如乘上花轿,令人留恋忘返。可惜的是,一九六四年修桑鹤公路,这座色彩绚烂的凉亭被拆掉了,只留下一段美好的记忆。


    马挡桥

    过了鱼洱岩,马挡桥的风景十分迷人。此地风光秀丽,五座小山梁逶迤回旋,从五个方向伸向马挡桥,中间二亩方圆的稻田,恰如一巨鼓,七八棵高大的桐木树把整个鼓丘盖得严严实实,最大的一棵树,外围有四五米长,由于树心被白蚁蛀空了,四周仅剩下一尺多厚的树皮支撑着这棵大树,树底有一道孔洞,树内可放下一张大方桌,住在附近的人在这里下棋、聊天,儿童也在这里玩捉迷藏,过路客也常在这里遮风避雨。巨大的树冠鸟飞鹊戏,热门非凡。

    有人问,为什么这儿叫马挡桥?

    相传有一年涨了特大洪水,洪水滔滔直从梅家桥马泉峪倾泻而下,水到马挡桥,马公站在桥上连吼三声,洪水马上消退下去了。马挡桥由此得名。


    熊大公——被人遗忘的英雄

    爷爷常常对我讲起熊大公的故事。

    据说熊大公是元朝时的人,父母早逝,从小跟师习武练功,到十几岁便武艺超群,尤以轻功出彩。这人平时嗜好喝酒,经常喝得酩酊大醉,满面红光,人们便叫他红脸大公,时间一长连他的名字都少有人记得。他在老家投身“寸白军”,打起仗来能抵千军,成为屈指可数的猛将,却因嗜酒未能委以重任,只能当副帅。他的三个儿子熊安国、熊安楚、熊安世一直跟随他东征西讨。

    在江西,蒙哥大汗要遣散“寸白军”时,众将不服,意返云南,遭到元军追杀,一部分将士回滇。剩下一部分流落江西,被迫南迁。到了洞庭湖,后面追兵已近,当时只找到一只小船,没法容纳这么多突围的兵丁。熊大公最为年长,便把谷均万、王鹏凯、钟千一先送上船逃离洞庭湖,自己带着三个儿子在岸上阻击追兵。到了天黑,他找到一只舢板,把熊安国三兄弟送上船,然后一用力把船蹬出十几丈远。三兄弟知道父亲的苦心,极力要求熊大公一起上船。但他心里明白,如果自己不去挡住追兵,他们一家老小一个也走不了。他一步轻功再次蹬开近岸的小船,船一下子又去了几丈远,而自己却掉进了深不可测的洞庭湖。熊安国三兄弟嚎啕大哭,无奈之下,只好驾船离开。他们摆脱了追兵,辗转来到慈利羊角山。战事平静后,三兄弟思念熊大公,又回到洞庭湖寻找父亲的尸首。仅在岸上找到熊大公的盔甲,便带回慈利羊角山,将盔甲安葬在羊角山,现有碑为证。


    月半节与七月初十庙会

    “年小月半大”,这是白族人的习俗。白族人重根源、重亲情、崇拜先祖。每年到七月初一至十四,都要烧月半纸,祭奠先人。每年七月初十,刘家坪乡关溪涧村的乡亲,不论贫富,都要备足酒肉饭菜,纸钱香烛,祭奠祖先亡灵。

    月半节不仅是祭奠亡灵,还有另一重含义。这个时节人们已完成了上半年的农活,而秋收的季节还没到来,经过紧张而辛勤的劳动,眼看着长势喜人的庄稼即将收获,心里乐滋滋的,农人利用这节气走亲访友,共享丰收的喜悦。七月初十是关溪涧村最热闹的一天,各族同胞不论远近,不论男女老少,穿上民族盛装赶庙会,过月半节。鱼洱岩下,大开祠堂门,演大戏,抬菩萨游神,秧歌队、腰鼓队、仗鼓舞、围鼓、唢呐,纷纷登场,十分热闹。

    关溪涧庙龙塔,地势平坦,场地宽阔,七八根桐木树数人可围,枝繁叶茂的象一层遮阴的棚子,把庙龙塔遮得严严实实,尽管天上烈日似火,这里却荫凉清爽,河风吹来,凉风习习,比城里的大戏院舒服多了。人们用几根木条,几块木板搭个戏台,搬几块岩头,放下背笼便是坐墩,台上演戏的手舞足蹈,台下看戏的拍手叫好,爱唱的还不时跟着哼几句,趣味无穷。河坎上下,山沟沟边,大路两旁,人来人往。烧饭的,三块岩头墩口小锅便是三下锅,家腥野味一锅炖,加把柑桔叶、几块桂皮、一把七姊妹辣椒、一撮六月花椒,爱吃的人一碗吃了又添一碗,加上半斤苞谷烧,吃得两眼发昏,嘴角流油。还有卖山野土货的也吆喝不停,药材、野果、背笼、箩筐等,应有尽有。一天下来,卖货的回去空了担,买货的回去压弯了腰,小商贩们来时一担货,回时一袋钱,还怨来时货挑少了。

    更忙的要数摆渡船的艄公,要把赶庙会的人送过河可不是一件轻松活儿。几个俊俏的姑娘把一个年轻后生冷不防拱下河,说要考考他的游泳功夫,弄得一船人哈哈大笑。谁知那后生半天不冒头,急得一船人东张西望,哪知他一个猛子去了几丈远,在岸边一个歌儿甩上船:“要我上山敢擒虎,要我下河敢捉鳖,若是姐儿愿恋我,让你百年都快活”。一曲歌儿惹动了岸上人的好兴致,你一曲他一首,唱得河水都开始欢笑。渐渐地,柳树下一对对青年男女,打情骂俏,双脚放在水里,你钩我挠,不时踢起欢乐的浪花。

    七月初十这一天,是关溪涧欢歌笑语的一天。人们忘记了劳累,忘记了忧愁和烦恼,尽情欢歌,纵情娱乐,完全陶醉在一派幸福祥和之中。



    返回栏目[责任编辑:张家界新闻网]

举报此信息
进入张家界新闻网微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