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油粑粑,油粑粑,味道顶呱呱;要问哪儿有,凉水口是它的家……”
当我走进湖南桑植的凉水口时,隐约听到这首桑植民歌。
不言而喻,在全国范围内,手工做的食品,很多,如蒿子粑粑,荞麦粑粑,包谷粑粑,油粑粑……但或许因为别的食料具有一定的季节性,捏揉制作起来,费劲,偏让油粑粑成为舌尖上的中国受宠的一种食物。
不少地方都有做油粑粑的方法与模式,但,味道最好的,要数湖南桑植凉水口的,吃一口,都上瘾。
当初自己在凉水口工作时,常上街买这里的油粑粑吃,常听到当地的油粑粑救活过养伤红军的故事。
刚炸出的油粑粑,既烫又脆,芳香四溢。
我蹲在摊位边吃。吃完,一抺嘴,笑了。
离开凉水口,有时出差外地,一看见油粑粑,我就买它一两个。尝后,总觉其味逊色于凉水口的。
若干年过去,凉水口的街变了,变宽,变净,变繁华。
我走在这街上,左观右看,只为找寻撩人心脾的油粑粑。果然,一回眸,看到炸油粑粑的摊位,看到曾经熟悉的炸油粑粑的那个女人。而今,她的脸刻上了岁月的痕迹,油光中,映出的那张脸快乐、火红。
站在她的摊位前,或许她不认得我是她当年的老顾客,但我仿佛看见她推着小三轮准时来镇上农贸市场的背影,又仿佛看见她在架锅,倒油,烧火,炸油粑粑……
她看我一眼,好像有些不好意思,便说:“稍等,油粑粑快好了……”我微微一笑,说起当年在凉水口吃油粑粑的往事。听后,她笑了起来:“今天,让你过把瘾,尽管吃……”。
为什么吃了凉水口的油粑粑会上瘾?我问。
她一边炸油粑一边告诉我,油粑粑,光有外表,不好,还得有“干货”。包馅中的大蒜、肉都得新鲜,既不能太多,又不能太少,盐要拌得合适,烧油的火也不能过猛。
还有其他的技艺吗?我继续问。
她笑着说,那还多着呢。她伸手往远方一指:“凉水口的水好,山那边还种了大量的黄豆和优质稻……用大米、黄豆融合撵细,伴水磨出浆来,再用模具容器放入调制好的馅儿,等锅中的菜籽油一翻滚,就炸起油粑粑。
油粑粑一炸,整条街都能闻到淡淡的香味。
炸出的油粑粑,呈圆形,象征“圆满”;色泽金黄,象征“富贵”。
《老残游记》中说到口蘑炖鸭,自是佳品。凡吃过这里油粑粑的人,算是平生难忘的一次口福,称这是佳品中的佳品。只要用嘴一咬,那“嘎叭”“嘎叭”的声响,足可证明其油粑粑的酥脆爽口。
我再次吃上凉水口的油粑粑,那味道不曾改变。逢场的时候,山里的娃跟大人赶上几十里的山路,就是为了买这里的油粑粑……
凉水口的油粑粑,锁住了大山里独有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