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澧兰

大庸沿革新证

—研读方志所载“大庸溪”之领悟

2019-09-17 15:24:32  来源:张家界新闻网  作者:戴 楚 洲  阅读: 张家界日报社微信

    澧水中游左岸支流“大庸溪”,又名“大庸水”,现名“茅溪”,位于张家界市城区西北部。茅溪发源于武陵源区天子山西麓和永定区天泉山,流经教字垭和桥头等乡(镇),沿程纳5公里以上支流六条,在大庸桥街道办事处小河坎居委会流入澧水。茅溪自源头沿溪谷向西北流,至中湖乡石家峪向西进入永定区折向西南,流域面积408平方公里。1982年,大庸县政府编印《湖南省大庸县地名录》,词条“大庸溪”的解释为:“此溪的上游叫澧支河,中游叫茅溪,下游名大庸溪。源出中湖公社境内,流经兴隆、教字垭、官坪、三坪、枫香岗公社,长56公里,是县内最长的常年性溪流”。从“大庸溪-茅溪”派生的以“大庸”这个地名为核心,为我们描述七百多年地方历史。“大庸”之名,源于大庸溪,最早见于元代世祖至元元年(1279年)。清代《道光永定县志》载有刘国道铸造的钟款文刻:“元荆湖北道澧州路慈姑州十三都大庸口灵顺祠”等字样,“大庸口”即今茅溪流入澧水之口。今昔大庸卫、大庸所、大庸所乡、大庸县和大庸市等军政机构均因大庸溪而得名,并且衍生出的大庸滩、大庸渡、大庸桥、大庸口、大庸坪和大溶溪等古代地名,均因“地以溪名”而载入史籍。自1988年建市以来,我市很少有人知道大庸溪变迁史,熟悉大庸地名来历的人也不多。为了保存、应用地名资料,加强地名服务建设,我在近期查阅有关正史和方志,试图厘清大庸地名演变史实。

    QQ图片20190917152658.png

     茅溪太极图

    明代《嘉靖澧州志》、清代《光绪湖南通志》和清代《同治永定县志》等方志以及《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均记载“大庸溪”的地理位置及其流程。张家界市境内首本县志明代《万历慈利县志》记载:“大庸溪,在十三都,近大庸所。”清代《同治直隶澧州志》记载较略:“大庸溪,永定县西十五里。”清代《道光永定县志》记载较详:“大庸溪,在县西北。发源于十四都分水岭,源头纳诸小溪,东流至二甲坪盘龙山。又一源由李家峪至桥头,会茅溪至官仓坪(即今官坪)。绕黄茅岭,尹家溪合流。又西南绕庹家岗,东转至三岔坪(即今三坪)。南流绕胡家岗,黄蜡溪合流。至大庸坪溪口,入温茹大河。”清代《光绪永定县乡土志》还载:“大庸水,源有二……螺旋入澧。凡行十三都、十四都,区内计一百二十里。”

    QQ图片20190917152654.png

    清代《道光永定县志》标示大庸溪和大庸所位置

    QQ图片20190917152650.png

    清代《同治永定县志》标示大庸溪和大庸所位置

    明代洪武初年,慈利安抚使覃垕起义以后,明太祖命令湖广行省参政杨璟率师进剿。洪武二年(1369年),官兵追至永顺宣慰司羊峰山,筑栅防守,最早在土家地区设置军事机构羊山卫(在今永顺县松柏乡)。同年,羊山卫事黄常奏请迁羊山卫治至澧水河畔。明太祖认为卫治险远、运饷艰难,同意迁徙羊山卫治至澧水之阳。次年,常德卫指挥张胜在“天门(山)南峙、福德(山)北盘”的军事要地古城堤一带修筑新城。洪武九年(1376年),羊山卫改名为大庸卫,卫署迁往新城南隅卫官巷。故清代《光绪永定县乡土志》载:“(洪武)九年,置大庸卫。”因临西边大庸溪而改名为大庸卫,清代《道光永定县志》记载:“改卫曰大庸者,或以大庸溪之近”。清初史学家顾祖禹编的历史地理专著《读史方舆纪要》也载:“临(大)庸水之阳,名曰大庸”。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酉水所夏得忠率领九溪土民起义。靖宁侯叶升会同东川侯胡海率师十万往征,在大庸卫一带,擒获夏得忠等人。因为明代初期澧水流域土家先民多次起义,为达“永远安定”之目的,地方统治者决定屯兵驻守。上奏皇帝,请求更改大庸卫之名为永定卫,明太祖又准奏。于是,以大庸卫治改设永定卫治。为了防范夏得忠余党袭击,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迁徙卫治至永顺宣慰司之芋岸坪,仍然名大庸卫,控制桑植诸土司。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卫治迁回到大庸卫旧城址,恢复永定卫名。永定卫城设在慈利县西南部十二都,即今张家界市中心城区所在地。

    QQ图片20190917152646.png

    茅溪河鱼舟唱晚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改大庸卫为大庸所。大庸所署向西迁移三十里,在武口寨遗址上另建大庸所城,因大庸溪而得名。大庸所城曾建城楼、炮台、关庙、大王庙和永宁寺等建筑。明代《弘治岳州府志》记载:“大庸守御千户所城,(明)洪武初,名大庸卫,在今永定卫地。洪武三十一年,改(大庸卫)为所,始迁于此。”清代《道光永定县志》又载:“大庸所,在(永定)县城西三十里,以(大庸)溪名。”清代雍正七年(1729年),废除大庸所,其地改属永定县。大庸所古城位于永定区后坪镇武溪村,现存古城残墙500米,仍有古城残墙、东门、教场、会馆、寺庙等古代建筑遗址。城中青石板街道为明清时期大庸所军屯处,仍有几条老街,两旁木结构旧房屋商铺未被拆废,古城西边还有武溪石桥。

    清代雍正八年(1730年),朝廷裁撤永定卫,始设安福县。雍正十三年(1735年),拨慈利县十、十一、十二、十三都的全部和八、九、十四都的一部分以及永定卫、大庸所地置永定县。即清《道光永定县志》载:“(清代雍正)十三年,题请更设永定县。割慈利地三分之一,与安福(县)附近永定卫地合而成之。”永定区除温塘、罗水、罗塔坪、青安坪、三家馆、桥头和教字垭等西北部乡(镇)曾为茅冈土司辖地外,其余均为卫所地区。

    QQ图片20190917152641.png

    茅溪水库航拍图

    1914年,因县名与福建省永定县同名,奉北洋政府之令,湖南省永定县改名为“大庸县”。1985年,国务院批准建立大庸市(县级)。1988年,国务院发文同意大庸市升为地级市,原大庸县级市改为永定区(县级)。1994年,国务院发文批准大庸市更名为张家界市以来,为了记住乡愁,传承城市文脉,民间仍然沿用大庸所古城、大庸桥办事处、大溶(庸)溪村、大庸路、大庸桥公园、大庸府城、大庸古城等具有历史文化底蕴的名称。但是地名“大庸”与春秋时期位于鄂西北的庸国似为风马牛不相及,故与“庸人”无关。



    返回栏目[责任编辑:张家界新闻网]

举报此信息
进入张家界新闻网微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