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我很喜欢走亲戚。那时我的亲戚都在农村,数大姑家最远,不通汽车,几十里的山路。记得那年大姑的生日,我只有七岁,我缠着妈要跟着去。我妈说不得背你,反正你自己走。我逞强地点头。
山里路,看则近,实则远,望见屋走得哭,走得我腿酸脚痛手发麻。走六七里山路后,路过一条河,河上没有桥。隔山容易隔水难,这是冬天,枯水期,幸好河水浅。水上有那种人工绳索摆渡船,我和母亲过河,一点点拉动绳子,费力将船拉向对岸。
这艰难的旅程,让我充满期待。不仅因为一路的风景,更因为我知道,河对岸半山上那座房子里,有大姑那丰盛的午餐。那些年粮食紧,吃肉就是奢侈,今天终于可以“打牙祭”(四川方言:吃肉之意)。我最喜欢熏得发红的腊肉,大姑今天肯定会拿出舍不得吃的腊肉招待客人,我也可以大饱口福。
我读初中时,大姑家慢慢通了公路,河上也修了桥,没有汽车但有自行车。冬天寒风凛凛,夏天烈日炎炎。有一次,暑假去大姑家,半路上自行车链条断了,父亲带着我,顶着烈日推着车走到大姑家。当时,我走了一会儿,不愿意再走,父亲用“望梅止渴”的方法鼓劲,说到了大姑家,肯定有好吃的。于是我又开始走路,因为心里有了盼头,再长的路也不难走。
再过了几年,我从部队探亲回家时,用摩托车走亲戚。无遮无拦的摩托车,跑起来的感觉,在冬天可想而知。于是密密实实的披挂,只露出一双眼睛。等我转业到地方工作时,逢年过节,带着妻儿再走亲戚,摩托车少了,倒是汽车明显多了起来。大姑全家搬到城里居住,每次到她那里,开着汽车非常方便。十分钟一趟的公交车,不过半小时可到达。
过去走亲戚,是为了拜望长辈,交流同辈,沟通晚辈,以解相思,深化亲情;而现在呢?人们总是忙忙碌碌,发达的交通与网络带来迅捷和便利的同时,也让路途上的盼量、期待失去了空间和时间的承载,那种血肉相连的亲情逐渐变淡,如今已经体会不到当年走亲戚的感受。
走亲戚贵在走,越走越亲热,其意义在于走的全过程。失去了这个全过程,理所当然亲情就会变淡。新中国成立70年来,生活变得越来越美好,亲情也应当变得越来越深厚。我们热爱祖国,首先就要从爱家人、爱亲戚、爱朋友做起,亲戚之间经常走动,自然增强感情,谁说不是一种爱的好方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