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企业,因修建枝柳铁路与古城汇集情缘,继而建造辖区内许多大型基建项目,几代人接续奋斗,完善其交通大动脉,让“深闺”走向全国和世界。
一座古城,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前,无人知晓这里有一处自然遗产——张家界森林公园,而待字闺中。后因国画大师吴冠中的散文和画作发表,打开了世人了解湘西腹地大庸古城的窗口,从此深闺出深山,邂逅无穷已。2018年,游客接待量已突破7000万,占湖南省接待游客数的半壁江山。这处自然遗产,后因被命名“张家界地貌”而蜚声中外,游客如开闸的洪水涌向大庸,一探究竟。鉴于张家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于1994年将大庸市改名为张家界市。
那么,这家企业与这座古城因“路”结缘,沿“路”相伴,携“路”前行,辉映出怎样绚丽的色彩呢?
红:辉映的本色
在“三千奇峰、八百秀水”的张家界,有一片红色格外鲜艳。1935年11月19日,中国工农红军二、六军团21000余人,在贺龙、任弼时、关向应等人率领下,从桑植县刘家坪、瑞塔铺等地出发,1936年10月22日到达宁夏固原市吉县将台堡,与红一方面军胜利会师,完成堪称军事奇迹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在这里,有许多感人至深的红色本土故事:《一份入党申请书》讲述贺龙元帅对党对国的绝对忠诚,《十块银元》讲述军民间的鱼水情深,《马桑树的等待》讲述马桑树下红军的凄美爱情,充满了传奇与赤诚,也使这块英雄的土地又多了很多浓浓的柔情。
无独有偶,有一家企业同样充满传奇和赤诚,根植红色基因。1970年,中铁四局响应国家号召,聚集4065名职工开拔至大庸县,积极地投身到三线建设之一—枝柳铁路建设大会战中,虽然这里山峦叠嶂、峭壁悬崖,条件十分艰苦。参战职工以“甘洒血汗建枝柳,豪气凿通万重山”的豪情壮志,运用扁担、箩筐、钢钎、小推车等简单原始的工具,高山打洞、峡谷架桥,战胜了各种难以想象的困难。
据当年参加枝柳铁路大会战中铁四局退休职工,现定居在张家界火车站附近的周胜才老人回忆:“刚来这里,工地周围没有人家,上山只有弯弯曲曲的羊肠小道,在隧道头挖了半年,才有了电瓶车帮助拉石渣。我那时年轻,用手推车运石渣一天能拉五、六十趟,一趟一两百斤。一天下来也不觉得累,晚上还能和同事打篮球。”
今年74岁贵州籍老人蒲祖厚,因修该铁路在大庸成了家,他扒低衣领指着前胸说:“打道砟的地方很高,把我一下子摔下去了,当场昏迷,被送到大庸所医院,前肋骨留下了伤疤。我现在老了,害怕!看到危险的地方心里虚。”指着峡谷之间的桥墩,他接着说:“拴的安全带就是挂根绳子在上面,(坐的)木板都会动。怕是怕,你没有办法,当时都是这么干的。”
为铭记那些为建设铁路献出生命的功勋,1979年中铁四局在大庸站(现张家界站)立纪念碑、建纪念亭,与站台相望,因公、因伤牺牲的86位革命烈士默默守望这座城市和匆匆的行者。周胜才老人的手突然停在纪念碑上,默默念叨:“程子顺!我们是来看你的。我们是一个队的,都是老战友了。”老人凝视着英雄的姓名,低头时眼中滑落下泪水。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中铁四局与一座城的故事远不止这些。他们先后参建了常张高速公路黑色路面、黔张常快速铁路、张吉怀高铁,这座古城东西南北四个出口都留下了这家企业建设者奋斗的足迹,与本土红色人文交相辉映。每年清明前,中铁四局都会组织参建的后来人去瞻仰红军纪念碑和职工纪念亭,祭奠革命英灵,传颂枝柳精神,传承红色基因。
黄:奋进的底色
张家界果品众多,一望无垠梯田上栽上漫山遍野的桔子、椪柑,和房前屋后寓意“有子”的柚子,与大自然相得益彰。深秋时节,黄橙橙桔子、椪柑、柚子露出成熟的底色,呈现一道独特的丰收景象。
与自然的静景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筑路人身着黄色的工作服,穿梭于工程线沿线,这种安全色活跃在群山之间,成为一道带状的动景,绘就一幅奋进的底色。为修建张家界枝柳铁路、常张高速公路、黔张常快速铁路、张吉怀高铁,中铁四局前后参战达3万人次,时间跨度达半个世纪,累计时长也不下于20载,相当于整整一代人将青春奉献在大山深处,奋斗在山川原野,将连接庸城四面出口打通,让“世外桃源”向外人道也。
张毅,中铁四局黔张常、张吉怀铁路项目经理部党工委书记。据他描述:他父亲张承寿,1971年来奔赴大庸,投入到枝柳铁路大会战洪流之中。投缘的是,作为“铁二代”的他又参加了庸城两条高铁的建设,扛过传承和奋进的大旗。2018年,当张承寿老人故地重游时,给他感受最深的是“变化太大了”,当年的环境、食住行和施工技术装备与今天不可同日而语。
与枝柳铁路大会战相比,我国经过半个世纪发展,各行各业都取得长足的进步,工程界也走过一条复兴之路。昔日枝柳铁路的“八年抗战”,今天高铁建设各领风骚三五年,且桥梁实现大跨度、工厂化,墩身更高、尺寸更大;隧道实现大断面、机械化;昔日“人海”战术,今天“精细”管理;昔日肩扛手提,今天吊车、提梁机、架桥机;昔日铁锹、洋镐、小推车,今天挖掘机、装载机、自卸汽车。穿着“黄马夹”的机械上路基、进桥梁、钻隧道,既醒目又鲜亮,与作业人员一道演奏一曲奋进的“劳动号子”,谱写新的创业之歌。
在新建黔张常快速铁路和张吉怀高铁期间,中铁四局几千名建设者与自然抗争、与时间赛跑,全面推进两条“铁龙”驶出深山。他们投入28台旋挖钻、6台长螺旋钻机、24台桥式起重机、16台塔式起重机、45台其它吊车、40台挖掘机、32台装载机、8台推土机、15台压路机、68辆自卸汽车、44台空压机、11台湿喷机械手、12台液压栈桥、35台衬砌台车、112辆混凝土罐车、47套钢筋加工设备等大型机械设备,保证了施工安全、质量和效率。共发动5家子、分公司,对应综合和专业进行细化分工,确保施工专业对口而顺利实施。建设规模、技术及机械储备、保安全、抗风险能力都有质的飞跃,一代又一代筑路人奋进的轨迹跃然纸上,时代变化的缩影,在这里也得到有力的印证。
工程难度加大了、人却变少了、时间变短了;技术变先进了、机械化程度高了;施工变安全了、管理变高效了。变化的是效率、管理和手段;不变的奋进、情怀和传承。
张家界电视台新闻中心副主任高双志,负责追踪报道两条新建铁路建设进展情况。他深有感触:“现在,我的朋友见面问我最多的问题是高铁什么时候通车,大家已不满足到长沙坐火车5个小时、坐汽车4个小时了,迫切希望张家界能融入长沙和怀化1小时经济圈。中铁四局不愧为标杆企业,投入多、进展快、讲信誉,对张家界的贡献十分巨大。”
黑:科技的原色
别看张家界盆底而居、四面环山、绿意葱茏。钻入山体,大部分都是黑色的泥质页岩,在修建黔张常快速铁路、张吉怀高铁,一车车“乌金”从隧道中运出来。这种泥质页岩极易分化,存放一段时间后遇水崩解,失水干裂,失去强度和稳定性。为保证参建工程的安全质量环保进度,一批批赋有科技含量的机械设备先后投入到施工现场。
在张家界东出口,一条常张高速公路连接常德和省会长沙,沟通着东西方向,为张家界旅游和西部大开发发挥了重要作用。这条路正线全长160.68公里,双向四车道,2002年12月动工,2005年12月26日通车。中铁四局一公司承担着常张高速公路约10公里黑色沥青路面摊铺任务,属于张家界市东门户,与常德市界接壤,驻地座落在慈利县甘堰乡。黑色路面属于中铁四局一公司“三大拳头”产品之一,为保证施工品质,公司投入了大型摊铺机、水稳站、沥青拌和站、压路机、自卸汽车等机械设备,在湘西崇山峻岭之间镶嵌一条黑色的绸带,与这座古城再续前缘。据时任项目经理现任一公司总经理潘吉洪回忆:“主要将常张公路建造成一条生态、环保、科技、旅游线路,成为湖南高速的‘绿色长廊’和湘西腹地的人工景观,我们一直带着环保理念干项目,采取了许多有利于环保的措施,才有常张高速公路这条生态旅游线路。”
在昼夜昏暗的隧道中,取代黑色页岩的是穿山“龙骨”,中铁四局建设者应用了太多的黑色科技机械设备和器具,量测中的GPS系统、3D扫描系统、自动沉降观测装置;物机中的钢筋自动称重系统、液压剪板机、液压型钢冷弯机、500m长轨铺轨机;管理中的BIM信息化集成、调度指令系统、机械指挥官;安全中的VR体验、视频监控系统、隧道洞口门禁系统、隧道有害气体检测仪;技术中的光面爆破技术、湿喷技术、数控钢筋加工绑扎、智能张拉压浆技术、定位网机器人焊接技术;生产中的液压二衬台车及布料机、隧道挂布台车、自行式液压仰拱栈桥、钢筋绑扎台车;环保中的隧道降尘设备、自动喷淋养生系统、洞口、边坡绿化防护等。
“张家界地下水系发达、地质异常复杂,赋含科技的机械、设备和器具的投入及运用,给我们装上了‘透视眼镜’和‘保险装置’,大大保证了施工安全和质量,保证施工进度心里也有底了。”中铁四局张吉怀铁路常务副指挥长刘武生胸有成竹地说道。
科技产品的运用,是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带来的是质量的提升、安全的保障、环保理念入脑入心、人均产值成倍上翻,更是中铁四局筑路人对微改、创新、科研的孜孜追求。一批科研、创新、QC、微创微改活动也在蓬勃开展之中。
刘畅,作为黔张常预制T梁和张吉怀预制箱梁施工技术负责人。他深有体会:“在张家界施工的四年里,我们一直致力于推进技术革新,哪怕对质量、安全、效率有一丝帮助,我们都会成立攻关小组,商讨改进提高之术。接下来,我们会继续申报成果予以固化和推广的。”
笔者感悟:庸城映三色,照亮来时路。红色根辉映,接续无反顾;黄色奋进曲,游龙出山谷;黑色科技赋,筑路心归途。建功新庸城,邀约再相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