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于婚姻,爱人的小山村成了我的家乡,皂泥峪,这个小村庄从此走入我的生命。
皂泥峪位于慈利县高桥镇,村子不大,纵横不过十里,百余人口,环境宜人,村民纯朴善良,每返小村庄一次,都令我回味不已。
今年十月,借着长假再回皂泥峪,再睹秋色。爱人自行驾车,渐离县城,渐近故乡。越靠近村庄,心越欢欣,心想着柿子红了,板粟熟了,山梨也香了。爱人的老家屋前,是涓涓的小溪,是小桥,还有一棵老杨柳。
偶居故里,我喜欢登高望远。我总是喜欢清晨上山去,站在村落的最高处,把故里的山山水水一览无遗。山顶岗是整个村庄的脊梁,清晨里罩着薄雾,似少女的脸纱。太阳冉冉升起,村庄四处零散的人家开始渐渐清晰。山岗上,有松、枫、竹,杂乱零落却和谐共生。在十月的时节,枫叶还未被寒霜完全催红,但已蓬勃出别样的赤色,零星地披在山岗角角落落。山岗有松涛,如沉稳的老人在招呼异乡而来的客人。
如是吃客,沿山岗下去,路途满是金樱子、火棘、小山梨。当地村民管这些山货叫“刺果儿”、“木瓜子” 、“糖梨儿”,可口得很。
各色的秋果点缀着山岗。
上山岗,如人生愈走愈明朗,愈走愈勤奋,愈走愈坚强。想想这秋阳下的故里,山上的豆类收了,玉米收了,花生收了,红薯也在霜降时分收了,这山岗处处蕴藏着耕种对收获的重托,承载着村民对生活的希望。
偶居故里,我喜爱在溪岸漫步。
故里的水不悠长,还没出村便下潜了。老人说水不出村难出人才,为此常年深锁眉头。水不丰腴,秋阳中许多地方便露出了溪床的骨脊,一截一截地干着。水深的地方,水草柔柔地漂在上面,如生命在跳跃,在潺潺流动中轻轻地呼吸。水很清澈,偶尔可见小鱼。溪边有棒槌声声,洗衣的村妇,三三两两。
溪边牛在吃草,牛犊在撒欢。沿着溪边慢走,逆溪而上,溪的源头是口老井。水从井底汨汨涌出。传说,这井远通四川,民国时期还流出过船的橹片。水井从不曾干涸,千百年来孕育着整个村庄。寒秋里,井水是温的,越是寒冷,水越是温暖。井水清甜,喝一口,似乎可濯净人世间所有的苦。
偶居故里,我更欢欣故乡遇故人。
故乡人质朴,温情。
皂泥峪,也正沐浴着脱贫攻坚的好政策,在全面建成小康的好时机里,一步步远离了贫困。共产党往村里派驻了第一书记,抓基础设施建设,促传统产业转型,促贫困户脱帽,给村里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村里三米宽的村道,变成了五米;全村一台变压器,变成了四台,都用电时,再也不跳闸了;原来村里缺水,现在全村七个组全都装上了自来水;原来没有村部,现在村部有两层办公楼,会议室、超市样样齐全;村部还有了健身器材,村民们经常在宽阔的操场上跳广场舞……村里有了村集体经济;原来村里没有网络,现在家家户户都牵上了网线,都有了“淘宝”;原来村子少见小车,现在几乎家家户户都有小车……还有了“村村通”公共汽车……
村庄里,老有所养,幼有所教,病有所医。小小沉寂的村庄,经济模式变了。有养牛养羊的,有养鸡养鸭的,有种药材的,有养蜜蜂的,有植树造林的……多样经济模式,让故乡人尝到了生活的无限甜头,触摸到了生活的无限奔头。
故乡遇故人,秋日的阳光洒在每一个村民古铜色的脸上,写满了幸福和安康。
当每一处炊烟袅袅升起,无论走进哪一家,乡亲都会很热情地邀请吃饭、喝茶,“美酒聊共挥,长歌吟松风”,到处都是满满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