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学者戴楚洲挚爱武陵地区,是对武陵地区怀有深情厚意并且笔耕不辍的辛勤传道者。正如湖南文理学院周星林教授所说:“武陵地区文人戴楚洲,为张家界市人。他参加工作四十年来,一直把‘人贵有志、学贵有恒’当作座右铭。戴楚洲的工作经历比较丰富,学术研究的心路历程非常复杂。他生在武陵,长在武陵,学习与工作均在武陵,故对武陵地区比较熟悉。”我多次阅读戴楚洲编印的《土家地区名胜大观》《中国少数民族风情游丛书·土家族》《湘鄂西土家族》《湖南土家族风情》《世界奇观张家界》等十多本系统研究武陵地区的书籍,觉得他治学严谨,学以致用。近期研读戴楚洲与熊正贤所著《中国武陵文化》(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一书以后,眼前浮现武陵地区奇特的地理环境和悠久的历史文脉。难能可贵的是作者提倡开发利用武陵文化,并且提出合理打造武陵文化、科学开发民族文化、合理利用宗教文化、努力繁荣城镇文化的对策建议。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出现宏观文化“中国文化”复兴之势,区域文化研究热潮居高不下。文化界和旅游界专家掀起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研究热潮,致使“文化学”这门学问成为显学,进而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起了推动作用。武陵地区是人类起源地之一,是中华文化发祥地之一。1991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费孝通对武陵山区进行考察,为武陵山区发展区域文化提出指导意见。2011年,国务院发出《关于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的批复》。戴楚洲抓住机遇,扩大视野,把“武陵文化”作为长期研究课题,利用参加学术研讨会的机会,沿着民族学家费孝通的考察足迹,深入到武陵地区所有市(州)采访。他收集了大量武陵地区各种资料,并且发现武陵山脉是地质史上“地壳运动”造成的。约在3.8亿年前,地壳沉降,武陵山脉位于浅海近岸地带,从河流冲下的泥砂沉入海底。经过若干万年积累,积成千米以上石英砂岩峰林地貌。武陵地区7处远古时代人类化石揭开人文历史的神秘面纱。原始社会末期,武陵地区原始人群过着渔猎生活,留下许多珍贵石器。通过归纳文化资料,戴楚洲运用文化学理论,在学术著作《中国武陵文化》中首次提出“武陵文化”概念,并且界定其内涵和外延。“武陵文化”内涵丰富,是指历代居住在武陵地区土家族、苗族、侗族、瑶族、白族、回族和仡佬族等世居少数民族共同创造的具有独特个性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的总和,是“多元一体”的区域文化。武陵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武陵地区各民族祖先在人类历史发展长河中,共同创造出内容丰富多彩、颇有地方特色的武陵文化,为“中国文化”增添华章。“武陵文化”内容丰富,浩如烟海。“武陵文化”与“中国文化”具有共性的有渔猎文化、农耕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科技文化、工艺文化、建筑文化、教育文化、语言文化、体育文化、宗祠文化、隐逸文化、地名文化、节会文化、康养文化和茶文化、酒文化等文化。“武陵文化”外延宽泛,武陵地区具有个性的独特文化包括历史文化、红色文化、民族文化、民俗文化、宗教文化、旅游文化、城镇文化、医药文化等八大系列。武陵文化的内容以“八大系列”为主体,积淀大量的文物古迹、民族文化和生态文化等旅游资源。既是旅游发展的助推器,又是经济发展的增长极。作者创造性地概括“武陵文化”基本精神:包纳百川、勤劳朴素、崇文尚武、自强不息。总之,“武陵文化”是独具个性的区域文化,具有中国其它区域文化不可替代的特质和价值。《中国武陵文化》向读者系统揭示了历史的武陵、自然的武陵、人文的武陵、富有魅力的武陵。在作者笔下,“武陵文化”是历史悠久的文化、山地丘陵的文化、神秘浪漫的文化、崇尚勇武的文化、多元融合的文化。这里,“蛮烟荒雨启鸿蒙,一卷青史多战事;奇山异水孕华章,乡风土韵绽奇葩。”
作为该书第一著作权人,戴楚洲焚膏继晷,呕心沥血,写作十年,修成正果。正如湖南文理学院周星林教授所说:“《中国武陵文化》一书,34万多字,弥补了学术界区域文化研究之不足,从而达到了繁荣武陵文化、发展武陵地区文化产业的目的,具有较高的学术创新和文化价值,可谓学术界第一本系统研究武陵文化的开山之作,成为武陵研究文库的精品力作。”
使我感到非常震惊的是,戴楚洲为编著《中国武陵文化》一书竟花费十年宝贵时间,但没得到一份稿酬,可谓“面壁十年图破壁”。作者夙心夜寐、宵衣旰食地艰难写作这部融武陵地区地理、历史、民族、旅游、物产和城建等于一体的百科全书,为读者奉献填补空白的学术型文化读物。正如该书《后记》所言:“为了深入研究武陵地区区域文化,我们费时十多年,考察武陵地区所有市(州),首次撰写系统研究武陵文化的学术著作《中国武陵文化》一书,以期弥补学术界区域文化研究的不足,从而达到繁荣武陵文化,发展武陵地区文化产业的目的。”
作家叶圣陶曾说:“春风秋雨洗浮华,洗尽浮华有几家?坐得十年板凳冷,落笔然后笔生花。”戴楚洲“十年磨一剑”,打磨出《中国武陵文化》,就是明证。(罗建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