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澧兰

老家规 新传承

2020-09-11 16:11:50  来源:张家界日报  作者:刘旭刚  阅读: 张家界日报社微信

    老话常说:“无规矩不成方圆”。对于咱中国人来讲,有家的地方必然就有家规。可现如今,一些家庭却忽视了家规问题。有一位朋友自嘲:在自己家里不是要给孩子立家规,而是孩子在不断的给自己提要求,无奈给自个儿立规矩。这话虽有些开玩笑的味道,但却折射出家风建设中存在的带有普遍性的问题。

    现在的家庭,大多是六七位大人围着一两个孩子转,细心呵护,疼爱有加。在教育方面,为了不让自家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无论是精力,还是财力,投入都非常大,期望孩子长大后能有出息、有作为,成为家族的荣耀、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凡有条件的家庭,适当投入精力和财力,对孩子施予科学合理的教育培养,这是很有意义的,对此应予提倡。

    但是,在培养教育孩子过程中,千万不能因为溺爱而忽视立家规、守家规,而应从小养成规矩意识。好的家规无形之中影响孩子,是一个家族兴旺的根本,更是文化的传承,影响着当代,更深深影响着子孙后代。如果没有好的家规,培养出没有规则意识的孩子,最终害的是自己儿女。在这方面的教训是极为深刻的,人们可以举出许许多多身边真实的例子。应引起全社会的重视,所有的家庭都应举一反三,深刻汲取教训。

    每个家庭的情况不同,立下的家规,会各有所侧重。有家规就比没有好,只要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长、家庭和睦、社会文明进步、国家兴旺发达,应该说就是好的家规。新家规要随着时代的进步不断赋予新的内含,对合理的有现实意义的老家规,也要好好传承。从某种意义上讲,由于老家规有历史的根脉、有文化的熏陶、有社会广泛认知的基础,在当今的家庭中,把有意义的老家规作为好家风传承,一家人都容易接受,做起来也有前人的示范,成为“立家规、守家规”的基点,很有现实意义。

    中国自古被人们称之为“礼仪之邦”,从古到今,那些口口相传的家规,不仅是礼仪,也体现一个人的教养,更是对人们的言行举止起着很好的指导作用。在这里,我们聊几个老家规,虽然很小,但对个人、家庭和社会却有着深远的影响。

    老家规:不许不称长辈为您。一个“您”字,大有讲究,这句尊称用不好,会给一个人带来不利影响。在现实生活中,有的人分不清“你”和“您”的区别,在使用时比较随意。其实,这两个字是有明显区别的。“你”和“您”都是第二人称。“你”为本义字;“您”为叠床架屋字,代替“你”表示对人尊称。“你”是普通称谓,适用于平辈之间,长辈对于晚辈,上级对于下级的情况;而“您”是尊敬称谓,适用于晚辈对于长辈,或者下级对上级的称谓。因此,自古以来就形成了“不许不称长辈为您”的老家规。

    试想,一个人在家称呼自己的父母为“你”,就是一种不尊不敬不讲孝道的行为。一个人在单位里和社会上与人来往,遇到年长者不注意用尊称“您”,就会让人感觉其没大没小,留下缺乏教养的印象,弄不好会影响人际关系。对“不许不称长辈为您”这条老家规,在今天看来,还是很有实用性,应该好好传承。

    在孩子学说话的时候,就应该注意教会其对长辈要称呼“您”,在什么情况下可以称呼“你”。年轻的家长要给孩子立下这条家规,并身体力行做出示范,对自己的父母不能喊“你”,一定要用“您”的尊称。否则,孩子跟着家长学,你喊“你”,他(她)也会学着喊“你”,慢慢养成习惯了,就不会用“您”的尊称了,使好家风缺了“不许不称长辈为您”的这条好家规。

    老家规:吃菜不许满盘子乱挑。我们有时候和亲朋好友聚餐,时常会碰到有的孩子对盘子里的菜,扒了来扒了去,专挑自己爱吃的东西往嘴里放,个别成年人也有此现象,让人感到很不讲卫生,饭吃起来不舒服。虽然在座的人嘴上不好说什么,但内心却会认为这样的孩子没规矩,缺教养。难得的一次聚会,只因饭桌上一个不文明的举动,给大家带来不愉快,而且还给人留下不好的印象,实在不值得。

    民以食为天,一个家庭在日常生活中,既要讲究吃的营养、美味、卫生,还要讲究吃的规矩,现代文明礼仪要学习,有些老家规更要好好的传承。比如,吃饭不许吧嗒嘴儿;不许筷插碗儿;不许嘬牙花儿;夹菜不过盘中线;不许吃饭咬着筷子;不许壶嘴对着人;吃饭前要礼貌性的招呼长辈,长辈坐下说吃饭才能吃;作客时,主人动筷子客人才能动;不许拿筷子、勺子敲碗;不许反着手给人倒水或倒酒;吃饭不能西里呼噜出声,等等。这些老家规,看似吃喝小事一桩,其实最能直观反映一个人的修养。有些内心的修养,本人不讲,别人看不见摸不着,而这些餐桌上的老规矩不遵守,缺少修养的一面让人一目了然。

    在家庭内部,每个人都应重视传承餐桌上的老规矩,要虚心学,认真做,慢慢养成好习惯,逐渐形成好家风。特别是作为家长,不仅要给孩子讲清道理,更要手把手给孩子教,经过有意识的训练,潜移默化,一点一滴,让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不仅懂得这些家规,而且做到习惯成自然,一代一代传承好有现实意义的老家规。

    老家规:不许抖落腿儿。对这条老家规,有的人可能不以为然,甚至没有听说过。恰恰是这条容易被人们忽视的老规矩,却反映一个人有没有坐相,说严重点是有没有修养的问题。不少人习惯两条腿八字分开蹲着、坐着,尤其是有的人坐着时两脚岔开就像个畚箕一样,显得特别轻浮和不庄重。还有的人坐着时抖腿,有这种毛病的人不在少数,是非常不雅观的举动,是一种内心浮躁、不安定、轻浮的表现。在会议室、大礼堂、影剧院等连排座椅的场所,如果某个人犯了抖腿的毛病,其自身抖着腿感觉蛮舒服的,可是却给他人带来了烦扰,常会遭到他人当场制止。坐相不好,令人反感,人不能没有坐相。对“不许抖落腿儿”这条老家规,家庭当中,人人都应自觉遵守,而且要互相提醒,一旦发现有抖落腿儿的毛病,就要及时制止,如果养成习惯,改正起来就难了。

    老家规:出门要说一声。对于年轻人来说,传承好这条老家规,格外有益处。每次出门前应该跟家人说一声,让家人知道你的去向,省得家里人惦记,让老人安心,也是对老人的尊重。如果你不声不响走了,老人不知道你的去向,心里就会惦记,就会着急上火。只有知道你的去向后,他们才安心。“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可怜天下父母心,儿行千里母担忧。有的人下班之后有应酬,很晚不回家,也不跟父母说一声;有的人到外地出差,去哪儿,干什么,何时走,几日回,不愿意跟父母讲明白;有的人出国远行,长时间不和家里联系,父母不知其行踪。类似现象不胜枚举,这些行为都是让父母担忧、挂念,吃不好、睡不觉,心里闷闷不乐,很难有笑容。父母最放心不下的是孩子的安全,作为子女的一定要理解和体谅父母的这种心情。无论是下班晚回家,出门去外地,还是远行到异国他乡,事先都应该跟父母说得明明白白,不要嫌麻烦,离开家之后要通过打电话、发微信、晒照片等形式及时报平安,让父母放心,免得因为挂念、担心而影响身心健康。

    老家规:不许当众喳呼。在某些公共场所,明示禁止大声喧哗,可有些人就是很难做到。大嗓门往往都是从小养成的,所以说,柔声细语,不当众喳呼,是好家风不可或缺的内含。有道是:“实墨无声空墨响,满瓶不动半瓶摇”。真正有底气有实力的人,待人说话从来是温文尔雅、轻声细语,因为自信,所以无需张扬,养成大嗓门的习惯不可取。公共空间大家一起来分享,公共秩序大家一起来维护。当需要安静的空间时,一定要守公德,讲礼仪,少一声喧哗,多一片宁静,此时无声胜有声,千万不要当众喳呼。要防止和纠正“当众喳呼”这一不好的习惯,必须在家庭里先养成好习惯,该轻声细语的,不能喳喳呼呼,有了这样的意识,等到了公共场合需要安静的时候,才能自觉遵守“禁止大声喧哗”的规定。

    当然,中国的老家规远不止这些,还有许许多多。时至今日,有些老家规已经不合时宜,没有必要再重新捡起来,可以成为历史了;有些老家规很有生命力,现实生活当中还很需要,就应该好好传承,并与时俱进,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不断赋予新的内含。

    好的家规,影响当代,更影响着子孙后代。老家规新传承,才能塑造出好的家风,这是一个家庭的无价之宝。



    返回栏目[责任编辑:张家界新闻网]

举报此信息
进入张家界新闻网微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