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澧兰

民家人的吉祥物

2022-02-28 09:40:30  来源:张家界日报  作者:谷俊德(白族)  阅读: 张家界日报社微信

    白族有保护野生动物的习俗。有白族谚语说:“天上飞,地上跑。河里爬,土里埋,只要能活的,民家人都酷爱。”白族长期与野生动物为伴,将一些神奇的动物当成吉祥物,和谐共存,一时传为佳话。

                                                 ——题记

    白鹤起翅腿儿长

    桑植民歌唱:“白鹤起翅腿儿长,一翅飞到田埂上。有铳儿郎莫打我,只吃虫儿不吃秧。”白鹤成为白族人的吉祥物之首,来源于一个美丽的传说。说是宋末元初,白族第四代祖先谷永和从江西落脚廖坪,因此地缺水,村寨人日子难熬。祖先们决定在廖坪龟山下,挖一口水井。挖啊挖啊,总不见水出来。祖先们无计可施。一天,谷永和挖累了,趴在茅屋里歇息。做了一个梦,梦见两只白鹤向他鞠躬叩拜。白鹤说:“你不远万里寻找家园,来此建造家园,积善行德,我帮你掘井叼土。”第二天,果然有两只白鹤帮忙掘井,它们用嘴衔土,来回奔波,还用长腿扒出两个小泉眼。当泉水清清冒出来,两只白鹤嘴角流血,累死在井旁。为纪念白鹤无私奉献,白族祖先将这口井取名“双鹤井”,同时立下族规,世世代代与白鹤为善。族人视白鹤为吉祥物,祖祖辈辈加以保护。这口白鹤井,与白族风雨同舟800年。如今,这口神奇的井依然咕咕冒清泉,从未干涸。春暖花开时,都有几只可爱的白鹤,在白鹤井旁飞来飞去。

    白鹤属大型涉禽,喜欢藏身开阔平原沼泽草地,常单独、成对和成家族群活动,迁徙季节大部队集群飞越。也许爱上了白族的风水宝地,在桑植白族地区,马合口、洪家关等5个白族乡都有白鹤的藏身地。它们白天在河边或石头旁嬉闹,晚上躲入树林或杂草中。暖和季节,它们与人类一道玩耍,和谐相处。白鹤生性温顺善良,不危害农作物,不危害村民。村民也对它恩爱有加。淋溪河白族人不准捕捉白鹤,更不准用硬物攻击它们。洪家关白族人只要发现白鹤受伤,必须想办法给它疗伤。刘家坪白族人俘获白鹤后,必须放生。放生者与家人一道,向白鹤行注目礼,然后放飞大自然。

    白鹤在中国文化中占一席之地,象征吉祥长寿。专情是他的婚姻观念,一夫一妻至死相随,有谦谦君子美誉。这与白族人“男人不娶妾,女人不当小”婚姻规则十分相符。白鹤一身洁白,灵敏乖巧,有志向,懂感恩,通人性,备受白族人喜爱。白族民家腔说“望鹤”,是指站在地上,无奈地伸出长脖子,对着白鹤喊叫,其实是一种期盼,希望白鹤不要迁徙,永远与村庄作伴。俚语“鹤耳疤”是指因长期烤火,腿上有一种火熏的疤痕。白族人总是告诫人们不要伤害白鹤,否则会遭报应。白族人有歇后语“马蜜子扯鹤涎——口气大”,意思是说,不要讲大话,否则白鹤会吐出涎沫淹死你。有一种浑身带刺又有毒的虫子,白族人叫“鹤辣子”,白族人认为,白鹤性本温良,但善良中也有锋芒,白鹤发怒起来,异常凶猛,别的动物也不敢轻易招惹。

    地虎卧氹睡田炕

    清峰溪白族说:“地虎一声吼,瘟疫躲着走。”在村庄,地虎能带来祥和与安瑞。地虎其实就是老虎的化名。老虎虽属猛兽,但并非恶魔,它有恩于白族。传说白族祖先钟千一在大屋洛狮子岩山洞居住时,曾遇到一条母大虫,下村庄报仇。原来有村民抓了这头母大虫的幼崽饲养。母大虫冲进村中吼叫,还卧氹睡在田坎上。第二天,母大虫挡住出路,钟千一来不及取武器,只好靠随身携带的一条长板凳抵抗,在大家的配合下,战胜了母大虫,将它捉住。最后钟千一决定,将母大虫和她的幼崽放归山林。此后,母大虫和幼崽在清峰溪周边快乐生活,再没有与村庄发生过冲突。钟千一用一条高板凳驱赶母大虫,双方化解仇怨的故事从此也代代流传。后来,村民们用一条板凳操练,模仿老虎的各种姿态,练就形成了一种原始粗犷的舞蹈,取名地虎凳(舞)。每年春节前后,村民靠这种舞蹈,走村串户,寓意用老虎的威名驱赶瘟疫,祈求农业丰收,村民健康吉祥。地虎凳舞,有30多套拟虎动作,套路连接自如,呼呼生风,这种白族地区盛行的舞蹈,暗藏一种蓬勃向上的精神力量,成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地虎勇猛无畏,有智慧,与人为善。白族村庄又崇拜虎图腾。比如走马坪白族人十分喜欢老虎。家家户户过春节,喜欢张贴老虎的画像,老虎在,瘟疫走,人健壮,家安康。三户罗白族村民喜欢挑着有老虎像的木担,挂上一面响锣,红白喜事打围鼓,镇邪驱魔送祥瑞。佳木峪白族人爱用老虎的木雕像祭祀,将骑着老虎的祖先谷高装在背篓行走,到田间地头巡视,祈求庄稼和村庄四季安康,一切病虫害和瘟疫在虎气冲天的祖先面前一扫而光。我伯父是一名教师和画家,他擅长画老虎,他画的老虎栩栩生威,每到过年前,他的老虎画像满街走。“嘿嘿,这只老虎恶,活阎王都怕!”“嘿嘿,这只猛虎,是头母大虫!母老虎掌家——风生水起!”遇到虎年,白族村庄腊月的最后一天,开始迎接老虎入户,半夜燃放鞭炮,用美酒佳肴款待老虎神,祈求老虎带来好运。我父亲喜欢雕刻带有老虎的拐杖。拐杖头用老虎支撑,那叫虎头虎脑。但父亲从不喜欢下山虎,在做拐杖时最讨厌老虎低头的姿势。有一年,父亲的老友红吉先生重病,弥留之际,送给父亲一根下山老虎的拐杖。后来父亲说:“虎落平阳被犬欺!我喜欢昂头挺胸的猛虎,你看,老虎坐阵,虎视眈眈,狗子想拢边找事——没门!”父亲视上山虎为人生一种活着的姿态。父亲属虎,今年84岁,仍然健步如飞,虎气十足,每天步行到十字街里的诊室坐诊,身上永远有一种虎气伴行。

    地虎聪慧,悟性十足。白族人长期与虎为伍,创造了许多与老虎有关的民俗文化。麦地坪仗鼓舞中有“老虎回头”“虎摆尾”“虎扫平阳”等动作。洪家关白族花灯中有“虎跳凳”“虎钻蓬”等技巧。“黄色条纹装,自称山大王。龇牙一声吼,白兽就发抖。”洪家峪白族人喜欢与地虎“捉迷藏”,每到元宵节,村民就猜与老虎有关的灯谜、字谜,虎文化久盛不衰。

    蚌壳圆圆逗人爱

    白族有俚语说:“你是七星山的蚌壳!掰不开!”是在埋怨某人木讷,跟蚌壳一样,不开口说话。

    其实,七星山不产蚌壳。蚌壳在云南大理是一种物产。其肉鲜嫩可口,色味香俱全,许多人爱吃。桑植白族从云南大理来,自然喜欢吃蚌壳肉。一是作为食材,蚌壳肉味道独特,味感俱佳。二是蚌壳作为药物,其功效和作用不可小视。可用于治疗高烧不退、消化不良、久咳、肺热等病症。三是蚌壳外衣能做一种装饰品,可作为小礼物赠送。四是蚌壳造型独特,两扇门严密紧闭,防止外物袭扰功能强大。白族人喜欢她守身如玉、守口如瓶,是一名铁骨铮铮的烈女子。

    “你是一个蚌壳女,夹紧肉儿不转身。”这是官地坪一带白族民间文艺“蚌壳灯”里的一句唱词。官地坪富平、东流坪一带出产蚌壳。蚌壳大,壳厚,肉香,招待客人是上等菜肴。吃归吃,但蚌壳贤惠,灵性强,表里如一,具有优秀保密者的沉稳大度。于是,聪慧的白族艺人根据蚌壳的秉性,创造独门的哑剧《蚌壳女》。依靠锣、钹、唢呐、鼓、笛子等响器作音乐,不断变换声音,推动剧情发展。蚌壳戏剧情波澜起伏。讲述一名蚌壳女与白族流浪汉心酸甜蜜的爱情故事。蚌壳女妩媚动人,一身绚丽的蚌壳衣裳,张开时绽放迷人的光彩。蚌壳女性烈,流浪汉想盲目征服,被蚌壳女夹得哇哇大叫,窘态百出。演员们技艺纯熟,观众们乐在其中。双泉村夜间演《蚌壳灯》,趣味多,火把照亮会场,男人口喷火苗驱赶蚌壳神女,蚌壳女变着戏法灵巧应对。蚌壳戏在白族村庄演出,场场爆满,观众云集。我表兄夫妻,上世纪六十年代,靠演《蚌壳精》戏成名。在剧情高潮时,当主角的表兄突然张嘴喊:“你——夹到我的嫩肉哒!丑不丑?”配角女唱:“我——不夹你的肉,夹哪个去?”众人也喊:“夹得好——夹一桶黄昏腔(指不守规矩),逮!”哑剧变成话剧,山里人就这样改版了一个剧种,表兄夫妻成为白族村里响当当的文化名人。

    蚌壳,小巧玲珑,活泼可爱,在白族村庄长大。庐阳白族视蚌壳为诚信物。白族口语“说一不二”“一是一、二是二”“大丈夫一言既出,嘴硬似蚌壳!”都是讲做人做事,要跟蚌壳一样,稳健诚实。为人处世要有风度,不口无遮拦,随便泄露秘密。梭子丘一带的白族人家,视蚌壳女为圣洁神,演出前,还要祭祀蚌壳神,祈求蚌壳神女呵护白族风调雨顺、家发人兴。

    芙蓉龙,抬上街

    “白族一大怪——芙蓉龙,土里埋,当成本主抬上街。”三月三,白族赶街节。芙蓉桥白族街上,人山人海。人们抬着上百具芙蓉龙、腊狗浩浩荡荡聚集在广场,一声喊:“白族的土狗儿和腊狗上街——跑!”霎时,憨态可掬的两个宝物就神奇活现,在村庄游走。芙蓉龙,灭绝了还比黄金珍贵的活宝。腊狗,活着的无价疙瘩,在群众心中永远是阳光雨露,滋润着白族人每一个美好的日子。

    芙蓉龙埋入土里有2亿年了。芙蓉龙化石,出土在芙蓉桥白族乡附近四百米的一个山坡上。这个山坡叫恐龙沟。据说共有10条恐龙化石。恐龙沟全是一些细小的暗红色石头颗粒,闻起来有一种淡淡的暗香,这种颗粒坚硬却能有效防止水分的渗入,极好地保护了恐龙骨架的风化。1970年的早晨,一队舞龙灯的白族汉子从恐龙沟里走过,沉稳的脚步声把旁边的细石惊得噗噗直落,却暴露出了一个恐龙骨架。难道这是恐龙化石?天啊,我们的活宝恐龙化石见天了?不久的一个早晨,国家地质队走进恐龙沟,挖出了一条较为完整的恐龙化石,确定为“槽齿目芙蓉龙”,是恐龙的祖先,属群体生活的爬行动物。据考证,在两亿年前,芙蓉桥一带还是浩渺的大内陆湖或海。

    芙蓉龙,一个有科研价值的土中活宝。芙蓉龙,一个给白族带来吉祥和梦想的圣物。

    恐龙沟旁边,有一座中国芙蓉龙博物馆。馆内,芙蓉龙化石骨架清晰可见。每天都有许多游客一睹芙蓉龙的风采。是啊,这条长三米、宽一米,身披彩鳞,四肢发达的龙体,原来在这里躲藏几亿年了。现在栖身在此,作为龙的传人的华夏子孙该有多么自豪啊。

    然而,围绕芙蓉龙画像,闹出一则笑话。原来,一名外地画家前往恐龙沟写生,由于没有仔细研究,画蛇添了足,把她的画作交给县长看。没想到县长是个内行,一瞧,就哈哈大笑起来,“你这个造孽的画家,竟让芙蓉龙的嘴巴长出牙齿?”县长的提问,倒有几分揶揄。白族人喜爱的圣物,你为何要去瞎折腾?

    芙蓉龙静悄悄在站着,它的脚下,是山清水秀的白族村庄,是勤劳勇敢的白族村民,还有那乡音缭绕的白族民家腔语言。白族人信奉龙,喜爱狗,把芙蓉龙称为“土狗儿”,对芙蓉龙情有独钟,自然秉承了龙的精神。白族人在这块神奇的土地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一代又一代呵护家园。借助芙蓉龙荣耀,白族村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栽莓茶,种八月瓜,兴产业,抓基础建设,乡村振兴路子新,谁说芙蓉龙不是一尊脱贫致富的土地神?谁说芙蓉龙不是一尊引导白族文化走向世界的本主神?

    大鲵嘴巴甜得乖

    我在白族村庄长大,也是一个纯真的白族爷们。2009年,我在湖南作家班学习,曾有人问我,你最喜欢哪种动物的声音?我毫不犹豫地回答,大鲵!因为大鲵,他的嘴巴甜又乖,还能发出小孩哭喊一样的美妙之音。请问,谁能做到?

    大鲵与大理谐音,是天意吗?

    大鲵,也叫腊狗,又名娃娃鱼,是一种两栖动物。在白族,大鲵未成名前,叫腊狗,即能像狗一样咬人的家伙。腊狗咬人,爱在河滩边或水沟旁,专门攻击捕捉它的鼻涕娃。两个“娃”在打闹,都为生存而战,双方有输赢不见怪。怪就怪在有个叫“娃娃鱼之父”的白族汉子,发现娃娃鱼之后,坐不住了,改行专门从事娃娃鱼养殖和研究,还建起一个娃娃鱼养殖基地。基地设在芙蓉桥恐龙沟不远的一个山洞中。洞中幽暗,但泉水清澈洁净,洞中的娃娃鱼数不过来。看的你目瞪口呆。你不敢相信,原来一条娃娃鱼,竟能打造出一个庞大的产业。

    大鲵繁殖力惊人,一条条小娃娃鱼在阴沟中诞生。经过几年或几十年,小娃娃鱼又开始恋爱,产下一窝窝,给人们带来惊喜和希望。一夜之间,桑植娃娃鱼产业马力全开,娃娃鱼不再是稀有动物了。几十元一斤就有人买卖。白族人爱喂养大鲵,一方面看中它的稀有,另一方面看中它的繁殖力。发得快,长得大,价高牌子硬,谁不爱?

    大理人喜欢大鲵,喜欢和张家界白族交流情感,并不是两者谐音的缘故。是因为张家界白族人有一张乖巧的嘴巴,像大鲵,声音锐耳动听,亲切自然。大鲵是湖南白族地区的一张闪亮的名片,文化底蕴足,还能带来致富的福音。最主要的是,作为一种吉祥物,大鲵的出产拉动了张家界与大理之间的友好联系。大理有重要活动,都邀请张家界亲人出席。张家界白族与大理情同手足,亲如一家。大鲵作为双边友好关系的信物,成为双边联络感情的文化使者,你说,这家伙不珍贵?走进美丽的张家界城区,只见道路两旁,栩栩如生的大鲵雕像扑面而来。大鲵啊,你可知道,在遥远的地方,有一位亲人站在家门口,提着马灯,轻轻唱:“门口挂盏灯,战士们好行军”的山歌?

    青蛙下田呱呱叫

    “你一年四季——没看到青蛙跳?”有人这样讥讽包谷界上的人。

    在稻米飘香的白族寨子,青蛙习惯称为“客马”。青蛙是益虫,对水稻等农作物有保护作用。

    桑植白族人喜爱青蛙,不因为它仅仅是益虫,而是白族人诚实可信的朋友。你看青蛙呱呱叫,哪里说过谎话?一些居住偏僻的白族人,喜欢用青蛙的故事帮助儿童睡眠。比如“青客马,大嘴巴,呱呱呱,池塘里住着一只大嘴巴。”但他们都知道,青蛙对白族祖先有恩,白族把青蛙奉为神灵。传说白族地区有一条叫澧水的大河,河里怪物横行,白族祖先刚来到这里,需要放排到大河下游的安乡换粮种。有一天,白族祖先刚把木排放进一个叫赤溪的湾口,一条鲤鱼精尾随而来,想让白族祖先排毁人亡。到了鸟滩,突发大水,滔天的洪水铺天盖地袭来,白族祖先措手不及,排散了,人也掉进大河中随浪飘荡,眼看就要漂进一个深坑里,危急时刻,白族祖先抱着一根大树木喊:“各位神灵,我今天有难,谁为我解除危险,谁就是我们村寨的英雄,我就信奉他为神灵!”刚说完,奇迹出现了,一只大青蛙跳到祖先身边,动情地说:“我是青蛙神,我来救你——呱呱呱!”只见大青蛙迅速将祖先驼在背上,用力把可恶的鲤鱼精打昏过去,带祖先离开了险境。后来白族祖先从外地带来水稻种子,在白族地区种植。这年秋天,白族地区的水稻喜获大丰收。白族祖先想起青蛙神的救命之恩,在白族寨子里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他们抬着用竹子和布匹制成的大青蛙神像,在村庄周游,还隆重地祭拜青蛙为神灵,郑重地告诫族众,青蛙是民家人的好朋友、大恩人,我们要知恩感恩,决不能伤害青蛙。

    传说归传说。但白族人对青蛙很友善。在麦地坪的一些村庄,有三条不成文的规矩,比如青蛙产蝌蚪时,不准小孩捕捉。不准用药物灭杀青蛙。看见毒蛇与青蛙死拼,要帮助青蛙脱离险境。在白族村庄,谁非法捕捉青蛙,谁就要遭受全村人的咒骂。1983年7月,我在马合口读初中,上街看到一份检讨书,这样写:我前天下田抓了5个青客马,杀肉吃哒,犯了族规,我缺德。青蛙神惩罚我,窝了三天通肠(痢疾)!我检讨并保证,不再抓青蛙。再抓就断爪。

    淋溪河白族有《捉青蛙断爪》的打油诗:“男女人人夸,不捉青客马。捉了断手筋,(来世)变成癞蛤蟆。”白族人不抓青蛙,不作践青蛙,更不伤害青蛙。你想想,一个把青蛙树为神灵的民族,人人都是保护野生动物的英雄,这个民族不令人敬畏吗?



    返回栏目[责任编辑:张家界新闻网]

举报此信息
进入张家界新闻网微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