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频道 > 区县新闻 > 慈利县

画出就业服务“同心圆”

慈利县广福桥镇试点书写后疫情时代就业服务满意答卷

2023-08-11 11:51:34  来源:张家界新闻网  作者:  阅读: 张家界日报社微信

    龚颖 叶维

    “以前找工作多是靠邻里介绍和自行外出求职,像现在这样的贴心服务还真不多见。”“老百姓通过村里的就业服务就可以找工作,太接地气了。”近日,慈利县广福桥镇正在集市赶集的两位当地百姓道出了心声。

    今年以来,市就业服务中心通过在慈利县广福桥镇试点创新“12345”充分就业工作法,稳步推进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和外出转移就业,就业服务效能实现再提升,5911名有就业愿望的农村劳动力找到了合适的就业岗位,脱贫劳动力未就业人口实现动态清零。

    “一个目标”贯通就业服务脉络

    “就业是民生之本,广福桥镇以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为抓手,同步推进脱贫劳动力、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残疾人等重点群体充分就业,先行先试探索打造就业服务样板,值得肯定。”市就业服务中心主任秦玮说。

    今年以来,广福桥镇围绕促进农村劳动力充分就业、体面就业的目标,发挥镇、村两级党组织全覆盖的优势,坚持党建引领、社综主导和镇村共建,建立党建引领下的“镇党委统筹抓、就业服务中心具体抓、村级党组织直接抓、流动党员微网格协调抓”的“四级联动机制”,并从日常管理、在外务工和就近就业服务三个层面明确了就业服务中心的基本职能,实现了党建与就业工作互融互促、共同提升。

    走进广福桥镇充分就业样板示范点三王村,尤其能感觉到这种变化。“我们这原来是好女不嫁三王郎,怎么让村民在‘家门口’富起来?”三王村党支部书记邱令荣告诉笔者,“通过建立就业服务平台探索就地就近就业的发展路子,一直是村‘两委’矢志不渝的目标。”

    以目标为靶心,村“两委”在市、县、镇就业服务中心的精心指导和湖南省煤业集团的驻村帮扶下,积极探索“党建+产业+就业”模式,以党支部阵地为依托搭建三王村就业服务平台,组建党员服务“微网格”队伍,通过“党支部+村集体注资+社会资本入股”撬动乡村旅游产业升级,指导村民改建民宿9栋、民居17栋,新增“家门口”就业岗位65个;培育种养植(殖)、农产品开发、电子商务等类型企业6个,创造本村就业岗位48个;积极与本村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沟通联系,吸引6名优秀青年返乡创业。如今的三王村已由“穷乡僻壤”变成了“世外桃源”,昔日的沧桑古村落焕发勃勃生机。

    今年以来,在三王村的示范带动下,全镇共建立村级就业服务平台10个,在辖区内建设党员服务“微网格”12个,发展壮大农产品开发、工矿企业、乡村旅游各类型企业15个,提供本地就业岗位1434个,实现农村劳动力就近就业821人,脱贫劳动力就近就业323人,高校毕业生回乡就业58人,退役军人返乡就业43人,残疾人就近就业65人,就地就近就业工作更有质感。

    “两类对象”精准对接劳动需求

    “将有限资金和就业服务队伍用在刀刃上,要区分本土务工人员、在外务工人员两种不同群体的地域特点,确保精准对接辖区群众的各类就业需求。”在2023年度就业工作推进会上,广福桥镇镇长吴岚如是说。

    为推进全镇劳动力充分就业、体面就业,广福桥镇组建了一支32人的就业服务队伍,分为就近就业服务小组和外出务工服务小组,队伍中有政府干部、村(社区)干部,也有热心就业服务工作的社会公益人士。

    就近就业服务小组主要是服务有意愿在本地就业的务工人员。广福桥镇柑橘产业、养殖产业和硅砂矿产业均有较大规模,“家门口”就业是很多农村劳动力的诉求,但面临着产业规模优势不充分、企业岗位需求与劳动者技能不匹配等现实问题。

    面对疫情过后企业“用工荒”与群众“求职难”的矛盾,就近就业服务小组一手抓本土特色产业发展服务,一手抓农村劳动力技能水平提升,采取“一对一”送岗上门促就业,保驾护航企业复工和群众就业。

    缘佳建材、亮狮砂岩矿等硅砂矿加工企业一直是本地吸纳就业的主要源泉,复工面临用工缺口,企业干着急而又无计可施,就近就业服务小组第一时间介入,发挥网格作用,连续多日转发招聘信息,并挖掘重点群体求职人员登记库中与岗位要求匹配度高的人员,定人推送岗位,实现线上线下联动赋能,使招聘工作效率倍增。

    外出务工服务小组则主要是服务常年在外务工的转移就业人员。面对外出务工劳动力学历水平以初中为主、40岁以上年龄占比偏大、分布地域相对集中的特点,外出务工服务小组组建了一支就业大数据支持、依托老乡熟人网络的流动党员“微网格”服务队伍,网格化服务队伍的每一个人都是链接当地党委政府、务工地企业和网格区域内劳动力的信息“雷达”,为外出务工人员提供政策咨询、用工需求、法律援助等服务。

    今年以来,广福桥全镇共开展就业服务工作27次,分类摸排农村劳动力7660名,为324名有本地就业创业意愿人员、1341名计划外出务工的人员提供就业服务,4名返乡青年在创业担保贷款的援助下当上了“老板”,实现创业带动就业34人,走访辖区内重点企业12家,新增本地就业岗位280个,264名农村劳动力实现了就地就近就业。

    “三方动力”凝聚就业创业力量

    “如果在返乡创业最困难的时期没有获得20万元的创业贴息资金,养殖场就没有现在的规模,更谈不上带动村民致富了。”在广福桥镇双云村,返乡创业大学生、黄牛养殖大户董晓伟一边忙着打扫牛棚一边告诉笔者。

    广福桥镇在建立脱贫劳动力、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残疾人等重点群体就业数据库的基础上,注重发挥企业、劳动力和就业服务队伍的三方内生动力,以推进脱贫劳动力等重点群体就地就近就业为目标,将本地6家吸纳脱贫劳动力较多的企业列为重点用工保障对象,协调上级部门落实系列援企惠岗政策,稳定拓展就业岗位;以强化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劳动力技能水平,提升辖区群众就业质量;以专业的就业服务促进就业创业,通过网上“选单”推进“一键求职”、积极与慈利县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共享供需信息等形式,双向合作实现了企业用工、重点群体就业的良性循环。

    据统计,经过就业服务队伍的精心指导和对接,今年以来通过网上求职实现外出转移就业的脱贫劳动力共有314人,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推荐就业的有129人。

    “四个步骤”分类推进充分就业

    在广福桥镇每周的赶集日,总能看到这样一番景象:一群身穿“就业是最大的民生”白色T恤的年轻人拿着招聘信息和就业创业政策宣传单穿梭在集市上,向每一位前来赶集的群众询问他们家庭成员的就业状况……

    这是广福桥镇2023年以来开展就业服务的新举措。该镇充分发挥各村(社区)公共就业服务平台阵地作用,将劳动力按照就业状态、技能水平、就业意愿等三个维度划分,由各村(社区)就业服务专干分对象分阶段分步骤推进充分就业服务,即帮助已就业、有技能的匹配最佳岗位,未就业、无技能的获得一技之长,无就业意愿、特殊人群重拾就业信心以及持续开展动态监测跟踪服务,确保就业服务实现提档升级,村(社区)实现充分就业。

    今年以来,全镇实现已就业人员重新择业314人,人均月增收1400元;开展职业技能培训141人,帮助未就业人员实现就业128人;推进就业服务“走访关怀特殊群体”活动15次,帮助13名残疾人、边缘易致贫人口等特殊群体重新树立就业信心;持续开展动态监测跟踪服务,确保农村脱贫劳动力、监测户、边缘易致贫人口等重点群体未就业人口实现动态清零。

    “五项措施”创新就业服务形式

    “开展就业服务工作,招贤纳才也很重要,我们通过发布招募令,一批热心公益事业的外出务工党员主动加入到网格化管理员中,实现了外出务工就业服务不断线。”广福桥镇社会综合服务中心主任向红慧说。

    今年以来,广福桥镇提出就业创业“五项措施”,就业创业服务热情不断升温,就业服务实效实现了提质升级——

    在区域管理上注重打造“分区块精细化网格模式”,以村(社区)为单位,招募了一批有担当、负责任的外出务工流动党员为网格化管理员,负责协助外出务工服务小组分区块精细化地做好公共就业服务工作;

    在加强队伍建设体系上注重“分类目专业化打造队伍”,采取线下和线上培训相结合的办法,有针对性地对网格管理员实行岗前培训,提升就业服务能力,同时注重培树先进典型,对认真负责、能力突出、外出务工人员评价好的网格管理员大力表扬、宣传,激发全体网格管理员的干事创业活力;

    在整合现有产业资源的基础上注重“分业态多元化布局产业”,充分利用辖区内的资源优势,发展柑橘、茶叶加工、肉鸡养殖、旅游文创等特色产业,促进创业带动就业;

    在精准对接招聘用工需求上注重“分工种系统化培训机制”,针对用工需求开展相应培训,开展针对种养植(殖)、制造加工、新业态服务的技能培训,帮助农村劳动力提升就业竞争力;

    在讲好就业创业故事上注重“分典型树榜样营造氛围”,通过政策扶持、渠道宣传,让创业典型“名利双收”,促进更多群众就业创业。

    今年以来,广福桥全镇共招募网格化管理员12名,服务范围覆盖省内长株潭地区和省外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发展家庭农场、种养植(殖)专业合作社、中小微企业等市场主体46家,其中就业帮扶车间4家,涉及柑橘、茶叶加工、乡村旅游等多个农文旅行业。



    返回栏目[责任编辑:张家界新闻网]

举报此信息
进入张家界新闻网微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