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全域旅游 推进提质升级
中共张家界市委
张家界市人民政府
近年来,张家界市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创新旅游发展思路和举措,坚持以全域理念谋划和推进旅游业发展,引领经济社会发展提质升级,取得显著成效。“十二五”期间,全市旅游接待人次、旅游总收入分别由2010年的2405万人次、125.3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5075万人次、340.7亿元,年均分别增长18.1%、21.3%。2015年,全市旅游接待人次和总收入分别增长30.6%、37%,为近10年来最高增幅,旅游接待人次在全国同类景区和旅游目的地城市(除直辖市、副省级城市和省会城市外)中位居第一。今年1-3月,全市旅游接待人次和总收入分别增长44%、49%,呈现出淡季不淡、高速增长的良好态势,其中春节黄金周分别增长161.6%、85.4%,创历史新高。旅游的“引擎”带动作用进一步巩固,2015年,以旅游业为重点的服务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达到73.6%;张家界荷花机场旅游人次增幅近40%,以旅游为主的三产业增幅,带来全社会用电量增幅达11.68%,远远高于全国0.5%、全省1.2%的水平;“十二五”期间全市GDP年均增速超过10%。我市发展全域旅游的探索与实践得到国家旅游局的充分肯定,成为全国首批“全域旅游示范区”。
一、提升全域旅游发展新思路。2013年上半年,我市制定实施“提质张家界打造升级版”发展战略,明确了实现“旅游胜地梦全面小康梦”的奋斗目标。在总体谋划上,实施“1656”提质升级行动计划,规划建设72个重大提质升级项目。在空间布局上,明确了“一城一区、错位发展,三星拱月、全域旅游”发展路径。在城镇布局上,按照建设国际旅游服务型城市、国际休闲度假城市、区域性旅游交通枢纽城市、武陵山片区游客集散中心城市“四个城市”目标,推进城区、景区、园区一体化发展,重点推进中心城区“三带三区”建设和旧城“三化三改”工作,促进“旅游城市—县城旅游副中心—特色旅游风情镇—民俗特色村镇”梯次发展。在产业布局上,发挥资源、生态、旅游三大优势,推动旅游业与现代农业、新型工业、文化产业、现代商贸业等融合发展。
二、构建全域旅游发展新格局。对武陵源核心景区这个“月亮”重点抓提质,加快推进生态移民搬迁工程和生态停车场、游客服务中心、景区基础设施等建设,确保“月亮”更亮。对东线、西线、南线旅游“三星”,注重提质升级与开发建设并重。目前,南线旅游日臻成熟,2015年,天门山景区旅游人次和总收入已达到802.5万人次、6.6亿元,分别增长81.9%、85.3%,大坪国际旅游度假区建设启动,形成了王家坪镇等一批特色村镇。东线旅游市场开始火爆,2015年,大峡谷景区接待游客132.53万人次,增长66.9%,拥有多个世界第一的大峡谷玻璃桥项目即将建成开放。西线旅游资源去年完成了从民营企业的收购重组工作,在加大招商引资的同时,今年安排10亿元以上,正在加快建设以茅岩河为主轴,鸭坪、温塘小镇、苦竹寨、九天洞、元帅故里5个景区和多个景点 “一轴五区多点”的景区和交通项目。同时,我们把打通“月”和“星”、“景”和“城”之间的通道作为重中之重,全面启动了相关道路的新建和提质工作,真正形成了“三星拱月、月照三星”的全域旅游发展新格局。
三、落实全域旅游发展新举措。着力补短板、强基础。全面提升城市服务功能,市中心城区新建、改造了10条干道、179条小街小巷,以及城东、城西的出口通道,长15公里的澧水风貌带基本建成。通过老城区拆迁、占地325亩的“大庸古城”,全球最大的云顶文化酒吧,仙人溪特色区街,市民文化广场等高端旅游项目已经开建,“三化三改”工作全面实施,市中心城区面貌发生巨变,旅游服务承载功能发生质的飞跃,建市以来承受太多责难的城区和景区极不协调的历史即将改写。同时,武陵源城区的提质升级,慈利、桑植两个县城的老城区提质改造、新区建设加快推进,规划建设的12个旅游风情镇有的已经建成开放。不断完善立体交通网络,荷花机场新航站楼建成投入使用,航空口岸“落地签”获国务院批复,开通了35个航点到达城市,其中境外航点6个。黔张常高铁建设进展很快,张吉怀高铁建设即将开工,张家界将成为高铁“十字枢纽”城市。高速公路已经建成常张、张花高速,张桑高速在建,桑龙高速即将开工,张家界建设武陵山片区旅游交通枢纽城市正在成为现实。深入推进产业融合发展,依托每年超过5000万人次游客的庞大市场,围绕扩大旅游消费,推动旅游业与现代农业、新型工业、文化产业、现代商贸业等融合发展。实施工业“135”和农业“523”行动计划,扶持培育旅游演艺市场,建设旅游商品产业园、武陵山珍馆、物流园等产业项目。加强“智慧旅游”建设,培育“旅游+互联网”等新业态。旅游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有力促进了全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区域竞争力提升。
四、激发全域旅游发展新活力。坚持向改革要红利要动力要活力,不断深化旅游综合改革。组建市旅游和外事侨务委员会,建立起综合统筹、统一高效,责权明晰、整体联动的旅游管理新体制。积极研究对接国省促进旅游改革发展的政策措施,开展旅游产业用地改革试点,成立天门山旅游文化先导区和大峡谷旅游经济区,深化旅游项目审批、融资机制及旅游景区管理体制改革,去年完成了武陵源区、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管理处“区处合一”改革,正在研究设立旅游警察支队、旅游法庭和旅游工商分局,专司维护旅游秩序、服务旅游发展职责。
下一步,我市将围绕扩大旅游消费、建设旅游城市、提升旅游国际化水平等重点工作,着力做好大链条、大融合、大交通、大城镇、大格局“五篇文章”,加快形成全域旅游发展新格局,全面推进旅游业转型提质升级。做好旅游业六要素的“大链条”文章,加快推进旅游供给侧改革,通过不断提质旅游住宿业、提升休闲娱乐业、完善旅游购物业、发展特色餐饮业、壮大现代服务业,形成更加完整的旅游产业链,推进旅游“六要素”全面协调发展。做好旅游业与工业、农业、文化、信息等产业发展的“大融合”文章,坚持旅游带动,加快推进旅游业与其他产业的深度融合、共同发展,全面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不断提升产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做好旅游集散便利的“大交通”文章,加快推进航空网、铁路网、高速公路网以及景区和城区通道建设,争取开通更多的直达境内外重点城市的国际、国内航线航班,以及直达列车、始发列车的车次,形成方便快捷的立体交通网络。做好中心城区、县城、风情镇、特色村共同发展的“大城镇”文章,继续加快“一城一区”提质升级,加快两个县城扩容提质,加快建设旅游风情特色村镇,推进城景一体化,不断提升城市旅游服务功能,走山水特色鲜明、旅游产业发达、宜游宜居宜业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做好“三星拱月、月照三星”的“大格局”文章,加快推进武陵源核心景区的提质,南线旅游的升级,东线和西线旅游的开发建设,在已有武陵源和天门山两个5A景区基础上,把西线茅岩河和东线大峡谷景区都建成国家5A景区,推进旅游产业的全景化和全覆盖,加快形成资源优化、空间有序、产品丰富、产业发达的全域旅游体系。
附:张家界经济社会发展有关名词解释
1.“1656”提质升级行动计划:2013年7月30日,市委六届五次全会审议通过了《提质张家界打造升级版——张家界市加快建设国内外知名旅游胜地五年行动计划》,简称“1656”提质升级行动计划。“1”是一个战略目标,即“把张家界建设成为国内外知名的旅游胜地”;“6”是六大战略举措,即旅游城镇建设、旅游景区建设、旅游设施建设、旅游管理服务、旅游融合发展、文明城市创建“六大提质升级行动”;“5”是量化后的经济目标,即通过5年努力,确保全市旅游收入增长到500亿元;后一个“6”是六大战略保障措施,即思想、组织、规划、投入、人才、环境“六大保障”。
2.“一城一区、错位发展,三星拱月、全域旅游”:2013年7月30日,市委六届五次全会提出的全域旅游发展路径。“一城”指张家界永定中心城区;“一区”指武陵源景区;错位发展指中心城区主要满足游客的吃住娱乐购物要求,武陵源景区主要满足游客的观光要求。“月”指武陵源核心景区,“三星”指南线的张家界中心城区商务旅游及天门山观光旅游,以慈利大峡谷为主体的东线旅游区,以永定区及桑植县茅岩河为主体的西线旅游区。全域旅游指把全市作为一个旅游景区整体,推进旅游产业的全景化和全覆盖,形成资源优化、空间有序、产品丰富、产业发达的科学系统旅游体系。
3.“三带三区”:即“提质澧水三带,拓展新城三区”。“三带”指张家界中心城区沿澧水两岸交通带、特色风貌带、旅游产业带;“三区”指张家界中心城区中的且住岗城市旅游服务新区、沙堤城市交通枢纽和产业新区、市经济开发区。
4. “三化三改”:即实施中心城区和武陵源城区的亮化、绿化、美化及棚户区改造、城中村改造、地下管网改造。
5.农业产业提质升级“523”行动计划:2013年9月,张家界围绕实施“提质张家界打造升级版”战略,大力实施农业产业提质升级“523”行动计划,即在5年内,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优先发展大鲵和蔬菜产业,大鲵养殖规模发展到200万尾,商品蔬菜基地面积发展到30万亩。目前该计划的推进情况良好。
6.工业产业提质升级“135”行动计划: 2014年6月,市委、市政府制定《张家界市工业产业提质升级“135”行动计划》,围绕实施“提质张家界打造升级版”战略,大力发展新型工业,引进和培育一批骨干企业和有活力的小微企业,力争到2017年底前,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00家,新增主营业务收入1亿元以上的工业企业30家,新增主营业务收入5亿元以上的工业企业5家。目前该计划的推进情况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