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界新闻网6月6日讯 (记者 易善任) “宝贝,快点游走吧!”“今天是个好日子,亲手放流了几条娃娃鱼。”……6月6日,骄阳似火,但在慈利县三官寺土家族乡张家界大峡谷景区内,阳光只投洒下星星斑点,微风轻吹,格外舒爽。今天是全国第二个“放鱼日”,由市政府和省畜牧水产局主办的张家界大鲵放流活动在该景区举行,来自长沙的游客张先生提着小桶将数条鲵苗轻轻放入溪水中后高兴地说。当天,共放流大鲵亲本10组、幼鲵100尾,自此,120尾大鲵又安了新家。
大鲵是来自三亿五千万年前的“地球纪念物”,是生态环境良好‘指示剂’,哪里有大鲵哪里环境就好。张家界雨水充沛,溪河溶洞众多,为大鲵的栖息和繁衍提供了优良的生态环境,被誉为“中国大鲵之乡”。但上世纪,大鲵因丰富的食用价值、药用价值和美容价值,遭到疯狂捕杀,加之生态环境的破坏,大鲵濒临灭绝。从上世纪70年代起,张家界就开始救大鲵于濒危。1972年桑植成立中国第一个大鲵科研所;1978年桑植世界首次人工繁殖大鲵成功;1996年张家界建立中国首个国家级大鲵自然保护区;1996年“中国娃娃鱼之父”王国兴世界首创人工开凿隧洞规模化驯养繁殖大鲵;为保护大鲵献出了年仅49岁生命的武陵源区协和乡杨家坪村支书向国润……正因为有得力的举措和这么多人的艰辛付出,我市大鲵资源保护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果。
“保护好大鲵,就是保护好自己的生态家园。”截至目前,全市自2002年以来已经连续 15年进行大鲵人工增殖放流活动,累计放流大鲵2.1万尾,救护野生大鲵3万多尾。如今,我市野生大鲵种群和自然增殖数量明显增多,基本恢复了张家界大鲵保护区原生态环境,这为全市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了很大贡献。
放流现场,省畜牧水产局局长袁延文,市委常委、市委统战部部长、市委秘书长刘群参加了大鲵放流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