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卧在莽莽大山里的桑植县四门岩国有林场,青山叠嶂、溪水潺湲,在这片苍翠下遮掩着动动听的民谣——“四门岩,竹子多,篾匠一个挨一个,要数谁的手艺好,还是我们的麻家哥。”这民谣里的“麻家哥”就是四十多年如一日编制篾器的麻前程。
四门岩有丰富的竹资源,麻前程小时候就爱好在竹林里玩耍,还不时将竹子做成各种玩具送给玩伴。从那时起,麻前程就与竹子结下了“情缘”。由于兄弟姊妹多,家庭生活困难,1971年,初中毕业后,他选择了回家务农。因对竹子的痴迷,他多次恳求生产队长让他从事篾器编制工作,也许队长被他的倔强所打动,同意他编制全队的生产所用的背笼、撮箕、箩筐……在编制过程中,他不仅限于背笼、撮箕等篾器的粗糙工艺,而是认真钻研更精细的编制技术,时时向一些老篾匠请教。一次,在编制一个丽背笼(精致的背笼)时,技术不到位,他摸着黑夜走20多公里到一位老篾匠家求教。老篾匠言传身教的技术他牢记在心,还不断这些技术上创新。
1978年,成立了由麻前程领头的四门岩竹器编制厂,编制各种竹器。其中编制的凉席因技术过硬、美观而受到各级领导赞赏,当时的县委李忠书记看到编制的凉席后连说到:“好、好、好”,并帮助在全县推销。改革开放后,麻前程承包了竹器编制厂,不断更新技术和产品,在他的努力下,凉席、丽背笼等竹器远销全国各地,还出口到东南亚各个国家。
90年末,由于社会飞速发展,许多产品代替了竹器,篾匠行业开始急速没落。篾器也逐渐由实用价值往收藏、观赏价值转变。生意越来越差,致使凉席厂倒闭。为了生存,他改行做建筑匠,开过摩的,但他始终没有忘记自己是篾匠。别的篾匠不做篾匠工作后,将篾刀被束之高阁,养家糊口的篾刀已经变成记忆里的存在。而他不定期将篾刀磨得铮亮,擦干水,用布包好,有时也利用空余时间拿出篾刀破竹,编制一些精致的竹器。
麻前程已快60岁,他多次想他的篾匠手艺传承下去,但没人愿意学。今年8月,桑植县开展的“寻找最美能工巧匠”活动让他又看到篾器发展的希望,他主动报名参加了活动。他说:“我参加这次活动,希望把自己篾匠技术传下去,真的不能失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