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频道 > 张家界新闻

梭子丘散记

2017-11-13 15:00:34  来源:张家界新闻网  作者:李燕  阅读: 张家界日报社微信

    梭子丘是桑植县马合口乡辖下的一个村,全村现有建档立卡户162户,539人。据村民说,梭子丘村原来是个典型的贫困村,但是,贫困却压抑不住人们对外面世界的向往,也可以说,是贫困激发了梭子丘人走出大山的冲动。我粗略地统计了一下,梭子丘现在在外面工作的国家工作人员有73人,占现有人口的13.5%。我不知道这个比率在全市或全省居于什么位置,恐怕是比较高的吧。就这一个村,地师级领导,我知道的就有两个,处级(或相当于处级的)干部就有三个。这个比率,我想在全市也是不低的吧!

    人们都知道浙江绍兴是人文荟萃的地方,只要翻开中国近代文化史,耀眼的明星如鲁迅、蔡元培、马寅初、钱三强等都是绍兴人。那么,梭子丘村不说是“人文荟萃”,也算是一个很出“人才”的地方吧。

    正因为这样,我对梭子丘人以及梭子丘的山水都充满了敬意,是怎样的山水哺育了这样一些优秀的儿女呢?

    11月6日,当接到市作协郭红艳老师邀请我参加“爱在梭子丘百名艺术家采风”活动的通知时,我是心怀激动的。能亲眼目睹梭子丘人与梭子丘的山水,能有机会与艺术家们零距离接触学习,能不激动吗?

    11月8日早上,大家统一乘车从市委出发时,我就一直在想,梭子丘究竟是怎样的一个情形呢?破烂的房子?老式的土厕所?人们麻木的表情?等等之类的问题,一直在我的脑海里回旋。

    10点10,当汽车把我们送到梭子丘老街时,我就惊呆了。漆黑的柏油混石公路绕过老街通向远方,老街地面也是柏油混石路面,犹如绸缎,给人一种细腻的美感,脚踩上去有种绵软的感觉。街道两边是具有白族风格的房子,其主要特点是房与房之间有封火砖墙相隔,洁白的墙面上画有装饰性国画,或画松林,或画荷花,或画山水,看上去淡雅而又清新;其墙体与房顶之间都饰有几何形的图案作为分界,其色调有如青花瓷一般给人以沉静的美感。

    整个山村植被很好,虽是初冬,山上树叶还没有调零,红红绿绿,黄黄褐褐,五色斑斓。这么好的树木,如果是春天呢?我想起了张岱在《天镜园》中所描述的情形“高槐深竹,樾暗千层”“幽窗开卷,字皆碧鲜”。春天能在这个地方走走,享受这树荫,男男女女,人皆碧绿,那皆是一种多么美好的感受啊!

    站梭子丘街头,初冬的太阳温暖照着我的全身,看着黑黑的路面衬映着雪白的小青瓦房,心想,梭子丘多像一颗静卧在桑植大山褶皱里的明珠啊。

    是什么使一个贫困的山村变成一颗璀璨的明珠呢?市委组织部陈副部长给我们讲述了他们的扶贫经历和经验。陈副部长说,他们自2015年4月确定对梭子丘村进行扶贫始,到现在已经有了两年零7个月。这两年多他们对梭子丘进行了八个方面的扶贫工作,即党建扶贫、文化扶贫、旅游扶贫、产业扶贫、教育扶贫、医疗扶贫、金融扶贫和精神扶贫。听了陈副部长的介绍,我既感动又钦佩。我感动他们真心扶贫的精神,钦佩他们全方位的扶贫方法。

    11月8日上午,桑植民歌王决赛在梭子丘举行。一共有16个人参赛,其中有北京来的大牌歌手,也有本地老人,民歌王获得者叫陈红英,我不知道她是哪里人,她唱的什么歌,现在,我也没有什么深刻印象了。

    我印象最深的是一歌和一舞,歌是《澧水船工号子》,舞是《春耕的节奏》。

    唱《澧水船工号子》的是一位83岁的男性歌者,虽然年事已高,但容光焕发,声音洪亮,底气十足;更重要的是,其调其词都具有本土性、独特性。我小时候常听祖辈讲拉船的事,也哼哼那些调子,觉得很新奇,真正在舞台上放声歌唱,我还是第一次听到。开始是一种轻微的声音从远处传来,接着是奔浪一样的声音慢慢进入耳鼓,再就是撞击岩石的爆发之声,使人可以想见那种“炮碎龙湫,半空雪舞”的情形,再加上歌者体魄健硕,满脸沧桑,那种粗狂和豪放,那种坚强与力量,真是直击我的心灵。直击我心灵的还有那桑植方言,用桑植方言唱《澧水船工号子》,有一种实在、鲜活、生动的感觉,如果用普通话唱,我觉得有一种摆布和虚拟之感,总觉得有那么一点“隔”。在梭子丘听用桑植方言演唱《澧水船工号子》真是别有一种味道。

    《春耕的节奏》是一个群舞,约有二十人参舞,每个人拿着一个“霸王鞭”,边唱边跳,时而击身,时而击腿,时而击地,摆动双肩,扭腰送胯,欢快活泼,反应了春耕的热闹和人们高涨的情绪,非常贴近生活。我之所以对这个舞蹈印象深刻,还有一个原因是,他们那个“霸王鞭”和我们慈利的“九子鞭”差不多。我看到过“九子鞭”,但是没看到“九子鞭”的打法。看了《春耕的节奏》,我想我们慈利的“九子鞭”的打法可能和这个差不多吧。这个舞蹈引发了我对文化遗产的怀念。

    11月9日是梭子丘的场期,赶场的人很多,有一对一男一女的老年人引起了我的注意。他们来得早,前面是一个小摊,放有鞋子和衣服。男的拉琴,女的唱歌,小调悠扬婉转,摊前围满了观众或听众。我问他们,唱的是什么。他说唱的是《送郎送到大路边》,具体歌词是:“送郎送到大路边,手搬门拴看青天,只望天上快下雨,好留哥哥住几天。”我问:“这歌词产生在什么时候?是红军长征时期吗?”他说:“不知道,反正老一辈子的人都这么唱。”我长长地“啊”了一声,心想,如果是红二方面军长征时期的话,那又是一首类似《十送红军》红歌;如果不是长征时期,那就是一首美丽的情歌。我问,还有这种类似的情歌吗?他说:“有啊!”“你再给我们唱一首听听。”男人拉琴起音,女人清嗓开唱:“大田栽秧行对行,当中栽个鲤鱼塘,鲤鱼塘里好洗澡。姐儿房中好乘凉。”梭子丘的民歌是那样的清新朴实,是那样的具有生活气息,我不禁深深地感叹。我问还有吗?“有啊,有啊,多得很呢!”我说:“再唱吧!”

    这时,朋友远远地招呼,“走吧,走吧,车子要走了。”我依依不舍地离开了两位老人,也依依不舍地离开了梭子丘,心理想:“美丽的梭子丘,多情的梭子丘,我还会再来的!”(作者 李燕)


    返回栏目[责任编辑:张家界新闻网]

举报此信息
进入张家界新闻网微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