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成义 通讯员 邱德帅
从桑植县城沿桑官线向东北行驶约34公里,到达桑植县官地坪镇东流坪村村口,进村约300米便是远近闻名的萝洞书院遗址。
近日,在东流坪村党支部书记庹绍国的盛情邀约下,记者来到了这里,探访萝洞书院遗址,感知当地厚重的文脉。
据《罗氏族谱》记载,书院为当地处士罗祖纲所建。咸丰末年至同治初年,罗退隐官场,用三年时间建成了书院,初名为“萝洞别墅”,同治十年(1871年)更名为“萝洞书院”。
罗祖纲后人罗万众曾听长辈提及,书院鼎盛时期的某一年,书院参加科举考试的30余名学子都考出了较为出色的成绩,书院名震八方,自此与岳麓书院等齐名,传为后世佳话。
在罗万众的指引下,记者一行便循着前人的足迹探访书院遗址。从村道往里走约200余米,可见一羊肠小道,路旁杂草树木密布。罗万众说,这条通往书院遗址的路,少有人走,容易被草木覆盖,所以他隔一段时间就会来斩草,以方便参观的人前行。
沿路再往里走数十米,一处3米多高、约10米进深的天然岩洞出现在眼前,洞口下方两侧各有一个石墩,石墩各有一凹陷的口,洞口上方则横放着一个大石条。“这里就是萝洞书院的入口,这个石墩和石条就是以前门墩和门楹。”罗万众一边讲解一边用手势比划着推门的姿势,那一幕仿佛古时的书生再现。
洞口为中间低两侧高,现存有近30级石阶,长条形、扇形的石阶都有,人工凿的痕迹依旧清晰如初。拾级前行当心存敬畏。靠近书院一侧的洞口右侧为一高台,有凿好的石阶可到台上,台上视野开阔,曾是书院书生独自读书的好去处。洞口左侧有向内凹陷的小洞,小洞石壁上又有荷花浮雕,所以这小洞又被当地人唤作荷花洞。走近细看,那荷花、荷叶、莲蓬都是根据石壁的天然模样加工而成,栩栩如生、仿若天成。
伫立在这洞口前,已经可见书院正厅遗址的轮廓,再往里走数十米就能一览遗址风貌。还没到目的地,这路上的故事早已让人万分敬仰。洞口到书院的小路都是由前人一抔泥土一块石头垒就。繁盛时期,小路旁还建有三层吊脚楼供客人住宿休憩。路旁还摆放有十二个花钵,花钵一大一小和石条一起间隔摆放,象征着一年十二个月。而今,来者只能看到一两个花钵,剩下的便要去想象了。
看罢路上的风景,终于来到书院正厅遗址。眼前,一块两米多高的石牌是书院的标志,石牌与书院历经数百年沧桑,如今虽是藤萝密布,却依旧屹立不倒。
石牌前是天然形成的椭圆洼地,石牌后则是正厅,正厅处视野最为开阔。此处遗址也只留下人工凿出和大火焚烧后的黑斑。石壁上凿进去的书柜、间隙和一条浮雕的盘旋的龙留给了后人无尽的想象空间。书院虽只留残垣断壁,其繁盛时期的模样却能从中窥探一二。罗氏后人谨记着那段历史,扎根在村里,守护着书院遗址。
庹绍国表示,书院遗址是东流坪的光辉荣耀所在,书院传承数百年的文脉精神激励着后人奋发进取。多年来,村里一直注重保护书院遗址、弘扬书院精神,今后将进一步做好保护传承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