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界新闻网2月19日讯 (记者 唐生英)在海拔700多米的慈利县通津铺镇长峪铺村,有一个看起来十分破烂的加工厂。
说它“破”,那是因为它还租用着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的老房子作为厂房之一,房子外面的墙砖已经发黑,部分门和窗户已经脱落;说它“烂”,是因为货物多得堆到了附近的公路上,厂房内外的地面上也杂乱地堆着一层厚厚的褐色棕丝,而这个工厂,也是高山上惟一的一个工厂,被村里人称之为棕丝厂。
棕丝是棕榈叶鞘的纤维,其弹性、韧性较好,常用来编织棕绳、棕刷、床垫等,有防潮、不发霉等特点,目前主要靠手工把棕丝从棕片中分离出来。据村里人介绍,这个棕丝厂在村里已经运行了二十几年,产品已远销国内外,而且村里50岁以上的老人、残疾人等弱势群体都能在那里挣到钱。
那么,这个破破烂烂的工厂是如何产生经济效益的?带着疑问,记者来到了该棕丝厂的创办者——王先枚夫妇家。
“我们从1986年就开始收购棕片,一开始是五湖四海地跑,一个地方一个地方定点去收,这里收完卖了又到另外一个地方去收。”王先枚打开了话匣子。随着社会的发展,收购棕片的越来越少,山里人也没有了剥棕的热情,如果不把棕片从棕榈树上剥下来,长此以往,棕榈树就会死掉,她说她不愿放弃,不能眼看着这些曾经为大家带来财富的棕榈树就这么没了,她要自己办厂,继续收棕。
于是,1989年,夫妻俩从亲戚朋友家借来几万块钱,在村部租了一间房,开始自己煮棕,把棕丝分离出来后再自己找商家卖出去。就这样过了七八年,日历翻到了1997年,这年,市场给他们开了个大玩笑,农产品突然滑坡,王光枚夫妇高价收购来的棕只能低价卖出去,一下子亏损了十几万块,夫妻俩急得觉都睡不着,正愁着发不出工资呢,没想到“柳暗花明又一村”,就在这时,湖北一家公司主动找来说要长期收购其棕丝厂的棕丝,并且与他们签订了合同。从那以后,棕丝厂真正走上了正轨。如今,棕丝厂加工的棕绳远销广州、贵阳,棕丝远销湖北、日本,而厂房已经由曾经的一间房扩增到三个厂房1000多平方了。
“可别小看这个破破烂烂的棕丝厂,它为我们村里的贡献可不小呢,不仅增加了村民的收入,也让村里的生活充满了生机和活力。”长峪铺村原村支部书记罗家庭说,“20多年来,王先枚夫妻一直关心、帮助村里的弱势群体,六十岁以上的老人及部分残疾人都能在棕丝厂就业,使村里的老人们老有所为,残疾人能自食其力,棕丝厂为村里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