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了解,张家湾村属于典型的“九山半水半分田”,全村18000多亩地只有272亩耕地。该村总共有百余户人家,共398人,但常住人口不过百余人。目前留在村里的大部分是老人、小孩。
在村里,对于留守还是搬迁,其实意见也不大统一。部分老人因乡土观念厚重,不愿意搬迁出去,总认为“应该终老于故土”。
红鱼洞组的余大姐告诉记者,“搬迁是好事,政府也是在考虑我们老百姓,但是我们在这住习惯了,搬出去也没有地怎么办?”
“在村里光卖粽叶,一户人家每年可以卖上一万多块,像我弟弟手脚利落,每年能赚个两万元钱。”张家湾组的刘兴文说,“要是有路,每年赚的钱能更多一些。出去了,要是没有田地,不能养牛养羊,也没有粽叶卖了,我们就没法生活了。”
搬迁令刘兴文十分迷茫。对没有一技之长,没有本钱,缺乏从商经验的村民而言,拿什么养活家人的顾虑很现实。
而年轻人,则向往着外面的生活。
张家湾组的向春芝3年前就搬去了龙潭坪镇上做生意,偶尔才回家一次。他告诉记者,家里就一个女儿嫁到常德去了,自己在外面做点小生意也就很少回来。“住在外面肯定比住在山里面舒服,收入也多了很多。”向春芝告诉记者,“住在山里面交通不方便,像我如果一个人在村里生活,万一有个病痛怎么办?”
村民矛盾的想法,以及生存的现实,让地方党委和政府也感到为难。
苦竹坪乡的乡长胡全明告诉记者,历届县、乡政府都十分重视村里的发展,针对张家湾村交通不便的问题,一直都在筹集资金修路,并且已修3公里简易公路到村,但是张家湾村村道计划里程近30公里,施工难度大,需要1千多万元的投入。
“张家湾村常住居民仅一百多人,花1000多万修一条公路,实在是不合算。”胡全明说,
在媒体报道之后,他们已经初步制订了方案,原则上对张家湾村实施整体搬迁,搬迁的安置点暂定为古罗介村的三岔湾和乡政府驻地。
桑植县扶贫办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交通困难的地方在桑植县不止张家湾一地。作为一个县级财政刚过4亿的贫困县,交通欠账问题还比较突出,要解决县里的行路难,财力难以支撑。
尽管如此,目前桑植县政府已决定安排20万元资金对“天梯”路段进行改造,决定先修建一条人行便道,解决村民出行难题,该村其他组的出行问题也将统筹安排陆续解决。
“修便道只是‘权宜之计’,最根本的解决方法还是群众自愿移民。”该负责人透露,目前“天梯”处的便道已开始勘察设计,将于4月底动工,估计在8月底竣工。届时,“天梯”就可光荣“退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