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频道 > 张家界新闻

余怀民:抓好"四个到位"打造武陵山区民族民间文化展示窗口

2013-06-06 09:51:55  来源:张家界新闻网  作者:  阅读: 张家界日报社微信

        今年6月8日是我国第八个“文化遗产日”,主题为“文化遗产与全面小康”。我市位于武陵山区腹地,是全国文化遗产十大富集区之一,历史人文积淀深厚,民族民间文化多姿多彩。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处,湖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处;非物质文化遗产10大类732项,其中国家级3项、省级12项;桑植民歌入选“湖南省十大最具魅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张家界元宵灯会被评为全国五大知名节会之一。今后一个时期,我们要立足资源优势,抓好“四个到位”,打造武陵山区民族民间文化展示窗口,全面提升文化软实力,为把张家界建设成为国内外知名的旅游胜地作出积极贡献。 

        一、抓组织领导到位 

        一要统筹联动。近年来,我市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长远规划、分步实施、职责明确、形成合力”的原则,着力加强对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组织领导。市、区县均成立了党政领导牵头的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专家库或专业委员会,初步形成了党委政府统一领导、文化部门主要负责、有关部门齐抓共管、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文化遗产保护机制。今后,我们要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将保护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完善现有专家咨询机制,召开保护工作联席会议,及时解决实际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加强顶层设计,研究制定配套政策措施,为文化遗产保护提供有力的体制保障。 

        二要规划先行。要将文化遗产保护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进行规划部署。《张家界市“十二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明确指出,要“加快历史文物保护”、“加强桑植民歌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保护、开发、利用”。《张家界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规划方案》要求从2006年到2015年分三个阶段实施保护工程,每一阶段都确定了具体目标、工作原则、保护对象和保护重点。我市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在全市总体规划框架下,制定和完善相应方案,围绕文物古迹、传统手工技艺、民间表演艺术等重点门类,做好相关文献资料、典型实物、原始场所的收集和保护工作,将规划落到实处。 

        三要保障投入。近几年,市、区县两级财政均安排了文化遗产保护经费,主要用于资源调查、整理研究、传承保护、人才培养以及相关活动,保证了正常工作开展。今后要根据工作推进情况,有序增加保护投入,确保面上工作、基础工作、重点工作不断档、不掉线;同时鼓励个人、企业和社会组织对保护工作予以资助,多渠道吸纳社会资金。形成政府投入为主、社会广泛参与、资金监管到位的保护投入长效机制。 

        二、抓队伍建设到位 

        一要健全机构。当前,我市文化遗产保护机构基本健全。市、区县两级都成立了文物局;市一级成立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桑植县还在全省率先组建了县级非遗保护中心。但全市基层文化遗产保护力量仍然比较薄弱,缺乏专门机构和专业、专职工作人员。各级党委、政府要站在对历史和未来负责的高度,重视文化遗产保护队伍建设,健全工作机构,将人员、编制落实到位,确保工作有效开展。 

        二要提高素质。人才队伍作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核心,其整体素质直接关系到保护工作能否取得实效。当前全市文化遗产从业人员总体素质不容乐观。普遍文化程度偏低,专业人才极其匮乏。针对这一现状,要大兴学习之风,强化岗位培训,加快培养一批既懂业务又懂管理的复合型领军人才;要扩大用人视野,吸纳专业人才、特色人才、高学历人才从事保护工作。打造一支综合素质高、专业水平强的优秀人才队伍,推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取得新发展、新突破。 

        三要激发活力。文化遗产的活力在于保护传承,而保护传承的主体就是各级文物工作者和来自各行各业的传承人。近年来,我市文化遗产保护传承队伍不断发展壮大。但人员结构老化、活力不足的问题比较突出。要进一步摸清保护传承人的基本情况,采取切实措施,扶持民间艺人带徒学艺,鼓励年轻人参与传承工作,形成一支新型稳定、充满活力的文化遗产保护传承队伍。 

        三、抓挖掘认定到位 

        一要摸透家底。我市民族民间文化资源丰富,特色鲜明。全市国家一级文物43件,二级文物173件,三级文物1246件;涌现出一批特色艺术之乡,如王家坪镇“诗社艺术之乡”、罗水乡“茅古斯之乡”,龙潭河镇“板板龙灯艺术之乡”。全市目前已圆满完成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共普查不可移动文物436处,对1000余名艺人进行了造册登记,挖掘50个区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重点项目,基本摸清了资源家底。今后要继续将基础调查作为保护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积极开展好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有计划、有步骤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广泛搜集调查,为整理、研究、认定等后续工作打好基础。 

        二要加强研究。近年,我市积极走出去,与湖南师大、衡阳师院、湖南艺术职院等高校联合举办了一系列原生态民间文化采风活动,促进了对“桑植民歌”、“澧水船工号子”等遗产项目的研究,为文化遗产工作实践发挥了决策参考、智力支持和业务指导作用。下一步,我们要继续抓好文化遗产数字化建设,充实完善档案和资源数据库,建立“四有”档案和网络服务平台;发挥民间专家学者、老文化工作者、高校学术机构等“智库”作用,开展文化遗产理论研究,编写专著和文献资料,出版相关成果;立足我市文化窗口优势,积极参与国内外文化遗产交流合作,争取举办武陵山文化遗产论坛和培训活动,打造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区域性文化遗产交流研究基地。 

        三要做强项目。项目是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抓手,也是发挥权威认定和示范引导作用的主要载体。目前我市文化遗产资源位居全省前列,但有份量、有影响力的国家级、省级项目还不多。要务必增强项目建设的紧迫感和危机感,调动一切可用资源,采取扎实有力措施,力求取得突破进展。对有一定价值的项目,要组织力量开展前期工作,精心策划包装,定期认定公布市级保护项目;要精准把握政策走向,加强衔接互动,争取更多项目进入省级、国家级笼子。形成梯度合理、结构完整的文化遗产项目体系。 

        四、抓传承利用到位 

        一要传播展示。博物馆、传习所等设施是对文化遗产进行传播展示的重要阵地。要争取国家扶持,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建设一批博物馆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综合展示馆、传习所。同时鼓励具备条件的文化实体、民间团体、社会组织和传承人建立专题陈列馆、展示馆。要尽快完成市博物馆土建工程,规划建设好石堰坪土家族生态博物馆,争取武陵山博物馆落户张家界;要精心办好桑植民歌节、元宵灯会、土家六月六、泼水龙等群众性传播展演活动。 

        二要借势宣传。近年来,我市《马桑树儿搭灯台》、《板栗开花一条线》等桑植民歌,通过宋祖英、何纪光等著名艺术家的演唱推介,声名远播,成为中国民歌的经典之作;“张家界·魅力湘西”文化演艺公司精心打磨的民族民俗节目《追爱》,登上了2012年央视春晚,受到全球观众热捧。今后,我们要继续借助名人、名节、名会等“借船出海”、“借梯上天”,大力宣传推介我市独具魅力的文化遗产。要充分利用好“5·18国际博物馆日”、“中国文化遗产日”以及传统节日、群众性活动等平台,开展主题宣传,推进文化遗产进校园、进机关、进社区、进乡村,提高全社会保护文化遗产的文化自觉。 

        三要合理利用。文化遗产不仅自身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而且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我市“张家界·魅力湘西”、“天门狐仙·新刘海砍樵”等旅游演艺企业,搜集、整理非物质文化遗产素材,与现代舞台技术完美融合、提炼升华,成功打造出了精品佳作,并获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永定区石堰坪村借助我国规模最大的土家吊脚楼群和“土家糊仓”、“扬叉舞”等特色民俗风情,大打文化遗产牌,成为我市新的旅游目的地。我们要坚持在有效保护的基础上,积极探索保护和利用的结合点,保护性开发好古民居、古建筑、古村镇等历史文物古迹,鼓励扶持传统技艺、传统医药、传统表演、传统民俗等生产性保护,进一步延伸“桑植民歌”、“元宵灯会”、“六月六”等非物质文化产品链条。实现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经济发展共生共荣。

     


    返回栏目[责任编辑:张家界新闻网]

举报此信息
进入张家界新闻网微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