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1日《京华时报》报道,中国医师协会表示,已受国家卫计委委托启动对200万执业医师的定期考核,包括工作能力、工作成绩和医德医风等三方面,建议对问题严重者终身禁医。若医生医德医风确有问题,则将被列入黑名单,将建议所有医疗机构不再聘用该医生。
在医德屡屡滑坡的前提下,真的有必要出台“医生黑名单”,助推医德发展,提升医疗公信力。为了让“医生黑名单”发挥高效务实的监控和威慑力,更要对之进行社会化的设置。
其一,“医生黑名单”要面向大众和网络,增加透明度,成为一种常态化的公共信息。其实,“医生黑名单”在贵州等不少地方都已试点尝试,但这些“黑名单”仅仅在卫生系统内部流通,只有个别领导和当事医生才知情。社会公众想要了解黑名单的具体内容,仍然不能如愿。“医生黑名单”呈现私密化、隐蔽化态势,就会影响其威慑、传播效果,以及社会监督效果。因此,应该让“医生黑名单”进行网络化展示,成为一种公共信息,对当事医生造成更大的威慑和压力,敦促其不得不在医德方面,严谨自律。
其二,“医生黑名单”的增设考核,要征询患者、社会公众的意见,缝合医患矛盾,提高医疗满意度。传统意义上的医疗考核,多是医院自己考核自己,左手考核右手,会出现“考核袒护”、“无声关照”。甚至医德不良者也不会进入黑名单,影响了好制度的执行力。所以,应该让最了解医生医德水平的患者,充分发言,大胆发声。让最基层的声音成为医德考核的主要内容,提升考核质量,增加考核的公信力和信任度。同时,也应该让医生有解释和诉说的机会,提高评价的公平效果。让“医生黑名单”发挥行之有效的监督功效。
其三,加大惩戒和处罚力度,让违规者承受较高的经济和名誉成本。黑名单的目的就是为了奖优罚劣,必须让违规者承受一定的经济损失,比如对违规者给予一定的经济处罚,津贴扣除。再比如,剥夺医生的处方权以及晋升机会。而不要像当前既没有经济处罚,也没有“拒绝准入”,降低了其威慑力。
其四,将“医生黑名单”的裁定和处罚,提升到行政层面,而不是当下的行业层面。“医生黑名单”虽然威严,仍属于不折不扣的行业性处罚,因为中国医师协会并没有独立的执法权,也无权吊销违规医生的执照和职业证书,所有的处罚仅仅是一种“建议性处罚”。为了提升处罚力度,还应该让卫生行政部门介入,强化行政处罚效力,提高“黑名单”的震慑力和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