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种改制方能效益增收
“今年中稻因灾减产,等这几亩田收完了,就准备种油菜,农业局的技术员已经到我们这儿搞过几次秋冬种的培训了。”9月10日,在永定区后坪镇二家河居委会的田间,正在收割稻谷的田奇志说。在二家河,像田奇志这样准备发展秋冬种的农户还有很多,大家都希望能通过这种方法减少因旱灾带来的损失。
在缺水严重的王家坪镇,因前两个月的干旱导致水稻大面积“渴死”,乡亲们从8月下旬便割掉了地里干枯失收的稻子开始改种,只见田野里三三两两的村民在田间忙碌,有的改种油菜,有的在改种秋菜或秋荞。
水稻一直是我市的主要粮食作物,稻菽丰稔是自古以来人们对丰收的美好愿景。在干旱越来越频发的今天,耗水量大的水稻要在脆弱的水利设施条件下,获得稳产高产,已成为一个新的课题,合理调整农作物种植制度迫在眉睫。
市农业局高级农艺师何春林称,立足节水和避灾,大力推行雨养农业,选择适当种植模式和避灾措施,方能实现大旱之年不减产。结合我市相对特殊且复杂的地理和生态环境,首先应在品种安排上做足功夫。长年缺水“望天收”的稻田,要选用生育期较短的早、中熟水稻品种。
“只有针对性地选对了品种,才能在灾年谈得上保收增收。”何春林说,在水利设施较差、灌溉水源不足的地方,尤其是山区,要水路不通走旱路,“我市10多万亩的‘天水田’,就可以考虑种植早、中熟水稻品种或者改种玉米等旱粮作物,并积极发展间作套种,如玉米间作红薯、大豆套种马铃薯,增加播种面积,提高复种指数,这样不仅能改变‘靠天收’的局面,还能增加产量。”
何春林还介绍,旱地作物如玉米、大豆等在条件可能的情况下,要尽量早播,选择“四早”作物是保证产量的一大重要因素。有条件的地方可以推广滴喷灌等节水灌溉设施。
据悉, 针对我市前段时间受到干旱影响,今年秋冬种时间也相应提前, 全市各地大力发展油菜、马铃薯、蔬菜等秋冬作物生产。按照“夏季损失秋冬补”的原则,农业部门将强化示范带动作用,推行“万、千、百”梯级示范工程,高产示范区免费提供种子和硼肥,定期进行技术指导,帮助农民夯实明年夏季粮油稳定发展的基础,弥补灾害损失。(见习记者 向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