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频道 > 张家界新闻

张家界:炙烤过后的“冷思考”

2013-09-13 09:36:06  来源:张家界新闻网  作者:万毅 吴红霞   阅读: 张家界日报社微信

    “小农水”解决“大问题”

        9月10日,记者再次来到永定区后坪镇二家河居委会,从紧锣密鼓地抗旱到如今尽享丰收的喜悦,二家河所取得的抗旱成绩有目共睹:不仅满足了全村593户生活用水的需求,还保证了800多亩稻田的水利灌溉,在今年如此严峻的旱情下,全村保产率高达97%,比往年增收20%。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 以前二家河的水渠经常出现垮塌或淤塞,引水效果很不理想,一遇干旱只能靠天吃饭。今年,村民们开始自发地对水渠进行修整、维护。到7月初,全村完成了2500多米的小农水改造,澧水河边的600亩稻田得以抽水保苗。崇山脚下的4个组,大多数稻田旱地引水困难,水泵抽水无法到达,只有解决水库引水灌溉问题,才能使稻田死角化险为宜。居委会干部又多次前往二家河洪家湾水库,与水库的承包养鱼户反复协商,让水库放水抗旱,使一些水泵不能抽到水的稻田,及时得到灌溉,实现了抗旱全面受益。 

        “不顾一切,不加保留意见地投入人力、物力、财力,集中解决村民实实在在的难题是我们抗灾的信念。”二家河村委会主任田丰是在农村基层工作已有二十多年的老干部,他和村支部书记田发兴作为抗旱的牵头人,及时引导、组织村民抗旱,筹集12万元用于添置抗旱设备和整改水道,20余台水泵、2100多米水管、1500多米电缆线……如今,旱灾的脚步渐渐远去,水泵、水管等机器设备被安放在保管室,旱灾再来的时候定能派上用场。 

        水渠通了,水管也架起来了,看着清亮亮的水流进稻田里,村民们可算松了一口气。为了能让水顺畅地流到各家各户的田里,村民们自发地对水渠进行疏通,日夜守在水泵旁,坏了就及时修,绝不耽误。“好不容易建起来的水渠,抗旱就指着它了,当然要好好保护。”田奇志是村里的种植大户,在这次旱灾中却基本未受损失,“这些水利设施派上了大用场啊!”(见习记者 周密)

    改种改制方能效益增收

        “今年中稻因灾减产,等这几亩田收完了,就准备种油菜,农业局的技术员已经到我们这儿搞过几次秋冬种的培训了。”9月10日,在永定区后坪镇二家河居委会的田间,正在收割稻谷的田奇志说。在二家河,像田奇志这样准备发展秋冬种的农户还有很多,大家都希望能通过这种方法减少因旱灾带来的损失。 

        在缺水严重的王家坪镇,因前两个月的干旱导致水稻大面积“渴死”,乡亲们从8月下旬便割掉了地里干枯失收的稻子开始改种,只见田野里三三两两的村民在田间忙碌,有的改种油菜,有的在改种秋菜或秋荞。 

        水稻一直是我市的主要粮食作物,稻菽丰稔是自古以来人们对丰收的美好愿景。在干旱越来越频发的今天,耗水量大的水稻要在脆弱的水利设施条件下,获得稳产高产,已成为一个新的课题,合理调整农作物种植制度迫在眉睫。 

        市农业局高级农艺师何春林称,立足节水和避灾,大力推行雨养农业,选择适当种植模式和避灾措施,方能实现大旱之年不减产。结合我市相对特殊且复杂的地理和生态环境,首先应在品种安排上做足功夫。长年缺水“望天收”的稻田,要选用生育期较短的早、中熟水稻品种。 

        “只有针对性地选对了品种,才能在灾年谈得上保收增收。”何春林说,在水利设施较差、灌溉水源不足的地方,尤其是山区,要水路不通走旱路,“我市10多万亩的‘天水田’,就可以考虑种植早、中熟水稻品种或者改种玉米等旱粮作物,并积极发展间作套种,如玉米间作红薯、大豆套种马铃薯,增加播种面积,提高复种指数,这样不仅能改变‘靠天收’的局面,还能增加产量。” 

        何春林还介绍,旱地作物如玉米、大豆等在条件可能的情况下,要尽量早播,选择“四早”作物是保证产量的一大重要因素。有条件的地方可以推广滴喷灌等节水灌溉设施。 

        据悉, 针对我市前段时间受到干旱影响,今年秋冬种时间也相应提前, 全市各地大力发展油菜、马铃薯、蔬菜等秋冬作物生产。按照“夏季损失秋冬补”的原则,农业部门将强化示范带动作用,推行“万、千、百”梯级示范工程,高产示范区免费提供种子和硼肥,定期进行技术指导,帮助农民夯实明年夏季粮油稳定发展的基础,弥补灾害损失。(见习记者 向欣)

     


    返回栏目[责任编辑:张家界新闻网]

举报此信息
进入张家界新闻网微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