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频道 > 张家界新闻

"潜规则"硬过"软规定" "限冰令"打不破"坚冰"

2013-12-01 11:15:57  来源:张家界新闻网  作者:宁奎  庹乐   阅读: 张家界日报社微信

    1.jpg

    2.jpg

     

      张家界新闻网12月1日讯 (记者  宁奎/ 记者 庹乐/图)去超市买虾,结果发现虾的外层包裹了一层厚厚的冰,回到家一解冻,发现虾的实际重量只有总重量的一半,其余的都是冰水,自己却得按全部重量付款。相信不少人都有这样的经历。

      为控制行业乱象,早在今年的3月,农业部就已经发布实施冻熟对虾的行业标准,明确规定其包冰量不得超过20%。日前,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和全国工商联水产业商会再推“限冰令”,曝光行业内过渡包冰的“潜规则”,要求按照农业部标准,把包冰量严格控制在20%以内,如果顾客购买的冻虾产品包冰量超标,可拨打工商12315投诉。

      买虾的钱一半用于买“水”

      记者在市内几家大型超市走访发现,几乎每家都可以见到冻熟对虾出售,同时,这些对虾都有厚厚的冰层包裹着,看起来,这些虾很饱满。翻动这些产品,可以听到很清脆的碰撞声,用一般的力道去敲击,很难把冰层敲碎。记者发现,这些产品基本上都没有标注含冰量,购买时,都是按总重量计价。

      “给这些虾包裹冰衣就是为了保鲜,如果含冰量少的话,保鲜效果就不好,甚至会变质。 ”一超市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冷冻海鲜都带冰,也一直都是带冰称的,“要是觉得不划算可以买鲜的,不过价格肯定要高一些。”

      随即,记者在该超市购买了0.6公斤的冻虾。回到家后,将其连同包装袋放入温水中解冻。等冰层全部化开后,可以很明显地看到包装袋里积了很多的水。把水倒出,再把虾进行称重后发现,重量仅剩下0.34公斤,约只有总重的一半。也就是说,记者买虾所花的钱,一半用在买水上。

      比对农业部所规定的20%含冰量,很显然,记者所购买的对虾含冰重量已经超标。

      根据记者的随机采访,买过相关产品的消费者,几乎都有与记者情况相同的遭遇。有消费者告诉记者,除了冻熟对虾,其他的一些冰冻水产品,如黄花鱼、扇贝等,都会有很明显的“冰衣”存在,有的产品可以很明显地看到其中的碎冰。

      “非硬性”规定致执行难

      据了解,我国冻熟对虾产品自2005年投放市场,按照国际通行标准,冻熟对虾的包冰量应为净重的15%至20%。但是因市场恶性竞争,包冰率逐年提高,过度包冰现象普遍存在,成了行业“潜规则”,形成了冰块越来越厚、肉越来越少的现状。

      而据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的数据,目前市场上出售的冻熟对虾产品的包冰量多数超过30%以上,更有甚者达100%。而且,多数产品未按要求注明净含量,而是直接以含冰的实际称重销售。消费者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就购买了过度包冰的冻虾产品。同时,一些消费者以便宜心理购买过度包冰的冰冻产品,实际上按净含量计算并没有占到便宜,反而要为因过度包冰带来的水、电、人力、包装、运输等成本多付费。况且,不论冻虾的包衣是20%还是100%,保鲜效果其实都是一样的。

      今年3月,农业部正式颁布冻熟虾行业生产标准,规定其包冰量不得超过20%。即如果总重为10斤的虾,包冰重量不得超过2斤。但由于该标准并非强制性规定,超出标准并没有明确的处罚条例,所以对市场行为的影响并不是很明显。

      对此,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和全国工商联水产业商会共同发出“限冰令”,将行业过度包冰的潜规则公开,向社会宣告冻熟对虾过度包冰侵犯了消费者利益,给冻熟对虾生产企业敲响警钟,以此规范企业生产,促进行业自律。同时,如果消费者发现购买的对虾包冰过多,可以拨打工商12315投诉维权。协会将根据消费者投诉,定期公布过度包冰的企业“黑名单”,对欺诈消费者的产品、品牌、企业名称予以曝光。

      链接

      金枪鱼禁用“干冰”保鲜

      色彩鲜红的金枪鱼怎么吃起来没有味道?因为用了“干冰”保鲜。

      除了用冰衣,一些产品在保鲜过程中还会使用干冰。不过并不是所有产品都能使用,目前我国实施的《生食金枪鱼标准》就规定,用一氧化碳(干冰)保鲜的金枪鱼禁止上市销售。

      用一氧化碳处理解冻后的金枪鱼肉,会呈现出漂亮的鲜红色,比未处理过的颜色更佳。即便是鱼肉腐烂了,仍能保持着鲜艳色泽。因此此前70%的金枪鱼都经过一氧化碳处理。专家称,消费者生食已经变质而色泽似乎新鲜的产品后,会导致急性肠道疾病,影响身体健康,严重的甚至会引起食物中毒。

      为了让消费者易于识别、放心购买,国内出售金枪鱼产品采取特定标志,即标有一条胖胖的红色金枪鱼图案,此外还有一个被冰雪覆盖的蓝色“鲜”字和“中国渔业协会远洋渔业分会唯一指定产品”的字样。

     


    返回栏目[责任编辑:张家界新闻网]

举报此信息
进入张家界新闻网微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