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位老人突然倒地不起,你是伸出援手还是漠然围观?这个问题,在当下陷入了一种莫名的“尴尬”。
今年6月,四川达州3名儿童扶起摔倒在地骨折的蒋姓阿婆,却被指称撞倒老人。在多名现场目击者的作证下,达州警方调查结果称,阿婆为自己摔倒受伤,给好心救人的小孩还了一个“清白”。
而就在11月初,福州165路公交车上却上演了一幕惊心动魄却又温暖人心的“生死接力赛”。一名75岁老人突发心脏病瘫倒,司机和一车乘客齐心协力救助老人,在拥挤的市区只用了10分钟就到达医院门口,最终老人转危为安。记者事后采访老人时,老人热泪盈眶地表示出院后要找到所有乘客,挨个当面致谢。
“司机和乘客拯救的,不单单是老人,更是人与人的信任和对社会道德的信心”,一位网友这样评价这件事带给全社会的思考。即使在“扶人反被讹”的案件冲击着我们的社会,让原本简简单单、天经地义伸出援手的一个动作多了几分犹豫之时,多数人依然拒绝了“事不关己”的心态,坚定地站出来用实际行动温暖社会。正像一位网友所说:“即使有可能被误解、受委屈,还是要以生命为重。”
但是,我们不能仅仅停留于赞扬“正能量”的层面,更要为好心人创造良好的环境,让他们可以毫无后顾之忧地“挺身而出”。
我们看到,深圳等地已经准备出台《助人行为保护条例》,对于救助人采取了“无过错推定”,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他们的心头顾虑;而对于事件证人的奖励制度更是对好人好事的一种有力保护。
其实,只有激发起大多数人内心对彼此的关爱、呵护,我们的社会才能真正充满“正能量”;一个温暖的社会,也必然有一套从内到外的制度与秩序,鼓励人人争当“热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