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频道 > 张家界新闻

李书泰:与张家界历史对话的人

记市政协学习文史委主任李书泰

2013-12-12 09:12:36  来源:张家界新闻网  作者:宁奎 谭贤兵 伍琴   阅读: 张家界日报社微信

         他,大专文化,年过半百,原为中学语文教师,1988年改行从事文史资料研究工作,现为张家界市政协学习文史委员会主任,中国先秦史学会会员。在清贫淡泊的文史岗位上,他辛勤耕耘,默默奉献,一干就是整整25个春秋。 

     
        文史工作的“铁心人”
     
        1988年秋,带着对新生活的热望,李书泰改行来到桑植县政协机关,刚到文史委的第一天,主任就将一叠厚厚的材料交给他,说是《桑植百年大事记》,要求一个月整理成稿,准备次年出版《桑植文史》第一辑。接过材料,他二话没说。哪知第二天县委抽调政协3名干部下乡配合县委中心工作。他是新来的同志,理应下去锻炼。主任关心地说“特殊情况,材料还是我自己慢慢整吧”。望着主任瘦削的脸,他坚定地说:“没关系,我年轻,苦得起,保证按时交稿。”就这样,他将材料随身带着,一有空就整理几段。一个月后,他将整理好的稿件工工整整地写好交给主任……
     
        1990年初,文史委筹划出版《桑植文史》第二辑,老主任带着他走乡串寨,广泛搜集地方史料,半年内征集各类资料40多万字,使《桑植文史》第二辑成了有米之炊。这时,市政协正考察物色文史干部,在全市文史干部中,他最年轻,工作热情也很高,是比较理想的人选。然而在1990年冬,他被正式确定调往市政协时,老主任却因小孩重病请假,《桑植文史》第二辑眼看就要被搁置下来。他主动向单位领导建议,请求组织上迟点下调令,以便他全力投入第二辑的突击整编、校对工作。“他住在永定区政协边整稿、边上机、边校对,连续23天不出大门,有时两天才吃一餐饭,几乎每晚都是和衣而睡,稍躺一会就坐起来看稿。年底,当他将书运回桑植时,体重已由109斤降到101斤,而且患了严重的胃病。”
     
        就是靠着这份对文史工作的痴心不改,25年来,李书泰摒弃外界繁华世俗生活的纷扰,在这份单调枯燥寂寞的工作中,组织征集了各类稿件2000多篇,1600多万字,整理定稿1000篇,出版文史资料20多辑,500多万字,先后多次被省、市政协评为文史工作先进工作者,受到省政协和市委、市政府的通报表扬。
     
      早在1992年年终总结会上,他就说组织上让他干文史,是对他最大的重用。这句看似简单的话语,饱含了他一生对文史工作的厚爱和深情,我市文史战线需要这样的“铁心人”。
     
        文化老人的“忘年交”
     
        李书泰这人天生具有“老人缘”,看见长者就亲切,并发自内心地敬重他们。在搜集整理地方史料经常与老同志打交道的过程中,他不仅觉得老同志本身就是一部活的历史,而且他们学识丰富,德高望重,富有人格魅力。25年来,他一直十分恭敬地同老人们打交道,交朋友,彼此之间建立了深厚感情。
     
        他认为这批老同志原本没有学者头衔,也没有作家身份,他们只是一群有着强烈探求欲望和坚韧吃苦精神的业余爱好者,但他们凭着对事业的执着,对本土历史文化的热爱和痴迷,将自己所熟悉的地域历史、本土文化作为考察对象和写作源泉,在他们那些还不能称为著作的资料汇编中,他门采取多视觉的关照、关注,上至宋初,下至清末,政治、经济、历史、文化、遗址、遗迹、人物故事、民间传说无不涉猎,并努力尝试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忠实地记录历史事实,力求从宏观上将历史碎片串连整合起来,使读者对土司历史有一种横向的整体感和历史的纵深感。
     
        他们怀着积极的社会责任感,把自己当作一个传承和普及本土历史文化的使者,带领读者漫步千年古境,探视历史奥微,寻找深埋故园的一份珍藏。作为一种古为今用的信息载体,他们所编印那几十本书洋洋数百万言的文史资料,对许多还不太熟悉张家界历史的本土读者来说,无疑是一次翻箱倒柜的历史大清仓,大盘点,对于外地文学艺术家来说,无疑是一份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的意外收获,一份难得的创作素材。
    从这个角度来说,《张家界文史资料》对张家界市乃至湖南省的经济社会发展都将发挥一定作用,而且以它独有的史料价值必将流传久远。
     
        本土文化基础研究的“领头雁”
     
        李书泰是一个长期从事本土历史文化研究的普通工作者,对张家界独特的历史文化现象有一份至爱和痴迷,曾在《中国新经济·创业导报》上发表题为《张家界历史文化呼唤基础研究》专文,大声疾呼组织开展张家界历史文化研究,引起社会强烈反响,尤其得到市政协党组和主席会议的高度重视。
     
        2009年6月1日,张家界市历史文化基础性研究领导小组成立。 
     
        李书泰根据组织意图和研究需要,精心挑选部分有较强研究能力的退休老同志组成课题小组,大家一道费时9个多月,对我市古国、古县、古代历史人物的残留信息和基本线索,作进一步深入研究,在掌握大量第一手材料,经过数十次反复论证修改后,于2010年3月最后拟定《张家界市历史文化基础性研究五年计划》。定稿后,他又废寝忘食、日以继夜地拼命选读相关书籍,每读一本书,在掌握大量本土文化信息的基础上,又根据所掌握的线索顺藤摸瓜,一本接一本地读书、购书、再读书、再购书,就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几年下来,竟不知不觉自费购买10万多元的各类参考书籍,做了近50万字的读书笔记和近300万字的网络笔记。同时组织课题组进行田野考察上百次,行程上万里。在考察和写作中他和课题组另一成员,曾先后分别昏倒于野外和办公桌前。
     
       5年来,李书泰和课题组一班人,一手抓研究,一手抓编辑,先后完成《鬼谷子身世研究》、《大庸阳戏研究》、《张家界文物古迹》、《庸国荒史研究》、《屈原故里在大庸》、《大庸古乐研究》等6部专著,在业内引起广泛关注,获得极高评价。
     
        2013年11月11日,中国先秦史学会组织专家认定张家界历史文化基础性研究项目以优秀级通过评审,其研究成果被鉴定为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并认为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原创性史学价值,对填补历史空白具有拓荒开创性意义。鉴于李书泰研究成果的史学价值以及他所具备的学术品格和研究能力,经中国先秦史学会常务理事会研究决定,正式吸收他为中国先秦史学会会员,并由他牵头组建中国先秦史学会庸史研究分会,承担庸国文化研究任务,并定期上报研究规划和研究成果。
     
        李书泰的著述“疯狂”而大胆,合理而又令人信服。他是一个典型的不折不扣的学问家。他的学问是对张家界历史文化负责任的学问,是一个知识分子对家乡充满赤诚的学问。有学问的人不寂寞。在张家界历史文化的长河里,他会和任何一个历史人物,任何一方有文化的土地交流,因为历史人物活着,这方有文化的土地活着。
     

    返回栏目[责任编辑:张家界新闻网]

举报此信息
进入张家界新闻网微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