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频道 > 张家界新闻

农村特困家庭安居工程的 “桑植模式”

2015-01-13 15:00:00  来源:张家界新闻网  作者:向国生 廖声田   阅读: 张家界日报社微信

    张家界新闻网1月13日讯 1月8日10时18分,桑植县利福塔镇舒家坪村鞭炮齐鸣,张灯结彩,寒风中弥漫着浓浓暖意。12个特困家庭齐齐携带简单生活用具,喜滋滋地搬进村部旁的“小洋房”。

    “拎包即住”的新房是桑植农村特困家庭安居试点工程,12套房“L”形排开,清一色的青瓦白墙、红柱翘檐,还有宽敞庭院和菜地,静卧山林之间显得清新别致。

    “这是桑植创新精准扶贫的新模式。”现场忙碌的镇党委书记廖华告诉记者,免费入住,目的是帮扶农村无自我发展能力的特困家庭,解决居者有其屋。

    “桑植模式”缘何而来,如何实行,效果怎么样。记者现场走访,了解背后的故事。

    “让特困群众有尊严地生活”

    “没想到我花甲之年能享这样大的福,不用花一分钱住新房,生活方便又舒服。”一盆正旺的炉火旁,盲人童国家乐呵呵地说。

    一切缘于一次偶然的走访。2014年3月25日,县长赵云海到老童家里慰问,只见房子破烂不堪,家徒四壁,老婆也是个盲人,两个女儿一个患病,一个读初中,生活主要靠老童摆摊算命来维持。

    问他目前最需要政府帮助解决什么?老童回答的却只是想建个小厕所,因原来搭建的简易木棚厕所垮塌,上厕所要去偏僻菜地里解决,极不方便。

    老童的要求让赵云海震撼之余,陷入了沉思。像老童这样无自我发展能力的农村特困家庭在桑植山区还有多少?解决他们生活、生产的根本出路到底在哪?政府如何想办法让他们有尊严地生活?他当即召集镇、村干部开起了“诸葛亮会”。自此,桑植“农村特困家庭安居工程”的想法就此产生 。

    县委书记刘卫兵充分肯定了县长的设想,认为是帮到了点子上,并先后两次召开现场会,要求相关职能部门倾力支持,保证建设资金来源。工程从动议到开工只用了3个月时间,从开工到完成只花了5个多月。

    现场一直忙碌的舒家坪村支书记舒成富介绍,12名入住对象均为舒家坪村及周边村的无房户或居住在危房中的农村分散供养的五保户、低保户、贫困残疾人家庭及其他贫困户,签订入住协议,首期为5年。

    “钱从哪儿来”

    80岁的舒继松拄着拐杖早早赶来,在新家里来回不停地转悠着,这里一摸,那里一瞧,他说他不敢相信“真有天上掉馅饼的好事”。

    12套新房子里,除水通、路通、电通之外,还有新桌椅、新电视、新床被、新窗帘,厨房、卫生间一应俱全,水泥操场、健身设施,每户还分了两厢菜地。

    廖华为记者算了一个账,工程规划总面积7亩,目前建设使用4亩多,包括征地、建房、平操场、水电路配套、生活用具购置,共约投入120多万元,平均落到每户头上也只需要10万元左右。

    桑植作为国家级贫困县,要解决这个问题,钱从哪里来?

    “整合相关扶贫政策和项目资金,实行捆绑集中。”赵云海告诉记者,桑植涉及扶贫民生这块的资金至少有6大类,包括农村危房改造、异地扶贫搬迁、扶贫建房、民政帮扶、残疾人帮困、民委民族扶持等,还不包括社会其他部门救助,算起来一个农村特困家庭可享受到6万至10万元不等。与其撒胡椒面式的零散帮扶,不如集中起来让该用的钱用在刀刃上,用在了最需要的群众身上,还能充分体现阳光、公平、公正。

    “计划今年再建100套”

    12个特困家庭集中乔迁新居,这在当地是“大姑娘上轿头一回”,附近众多村民纷纷来帮忙。

    最忙的是村民姚世平,他的皮卡车成了义务搬家车,上集镇买拖把、扫帚等生活用品来回几趟,凡是特困户要回原老屋搬啥东西,只要招呼一声,他立马运来。

    今年19岁的舒红玉体弱多病,从小与奶奶一起生活,12岁那年患狼疮性肾炎,曾生命垂危,她原来住的房子离现在的新家不远,低矮破旧。

    小舒告诉我们,要搬新居了,她按捺不住喜悦,一大早,就已经把新房打扫了。她说,“新年新房子一定会给我带来好的运气的。”

    温暖不断,爱心涌流。县三木公司送来12套生物质灶具和热水器,县民政局送来棉被,体育局送来健身器材,卫生局答应完善村级卫生室。

    记者在实地采访中还了解到,桑植的这一做法,在全省尚属首创,得到了省委组织部、省扶贫办、省住建厅、省民政厅领导一致肯定,农村特困家庭安居工程节约了土地资源,创新了对无自我发展能力的农村特困群众的精准扶贫新方式,填补了民政救济的空白,走出了民政救济的新路子。“计划今年在全县再完成100套安居房建设。”赵云海信心满满地告诉记者。(湖南日报记者 向国生 廖声田) 

     



    返回栏目[责任编辑:张家界新闻网]

举报此信息
进入张家界新闻网微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