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旅游频道 > 旅游新闻

王显平,与蜂有缘的人

2017-05-05 16:55:37  来源:张家界新闻网  作者:潘鑫 瞿海成  阅读: 张家界日报社微信

    5月初,慈利县江垭镇的养蜂大户王显平正带着他的100多箱蜜蜂在岩泊渡行旗村“赶花”。尽管春雨较多,但由于科学养殖,精心管理,他仍提取了蜂蜜3000余斤,令许多同行大为羡慕。

    即便如此,王显平却高兴不起来——由于新老客户纷至沓来,已经提取的蜂蜜所剩不多,早先答应朋友的蜂蜜无法兑现。“来的都是客”,为了不让来的客人空手而归,老王只好在每个人的需求量上打打折扣了。这使得他非常内疚。

    4.jpg

    老王今年63岁,已经养蜂51年,说起他的养蜂经历,不乏传奇故事。

    他12岁时,看到邻居养蜜蜂,很是羡慕,也想养蜂。父亲对他说:“蜜蜂是天财,要有福分的人才能养。”这令他大为失落。谁料,第二天,就有一群野蜜蜂钻进他家的睡柜里,不肯走了。这事儿说起来有些邪门,王显平总结说,是他与蜂有缘。他和父亲拿来圆桶小心收取着这“天财”,它们就成了他养蜂生涯的开始。

    1.jpg

    王显平不可自拔地爱上了蜜蜂,恋上了养蜂。此后,他利用不出工的闲暇时间四处找书学习,虚心请教有经验的养蜂人,把蜜蜂当宝贝一样呵护着。功夫不负有心人,第二年秋天,他和家人就在那个物资十分匮乏的年代吃上了甜蜜蜜的蜂蜜。这更激发了他养蜂的兴趣。他一有空就围着蜂桶转。几年下来,蜜蜂也由一桶变成了几十桶。

    但是,这种圆桶养殖蜜蜂,是农村的传统养殖方法。近乎刀耕火种,广种薄收。不仅产量低,还不便于管理,更不利于病虫害的防治。几年后的一场蜂病,几十桶中蜂全军覆没。这令他和全家痛心不已。

    不久,恰巧有澧县一个蜂农带着几十桶意蜂到他这里赶花。作为一个有心人,王显平仗着年轻力气好,经常帮对方做事,两人关系越来越好。他利用这个机会,边学边实践。也使他意识到意蜂品种的优越性及圆桶养殖的缺陷。

    2.jpg

    于是,他决定改良蜜蜂的品种和养殖方式。 经过打听,当时买一桶意蜂要48元。钱从哪里来呢?他上山挖药材,帮人做体力活,今天一元,明天五角,经过几个月和积攒,加上父亲支持的15元,终于买回了第一桶意蜂。

    别看老王个子不大,但他特别的精明。由于掌握了养蜂基本技能,又善于思考,他的养蜂业开展得顺风顺水,蜂群也由一群变成了几十群,附近都有许多人都上门拜他为师。

    上世纪70年代初,国家实行的是集体经济。公社规定每家农户养蜂不得超过4箱,否则就是资本主义。精明的他就把蜂群分散养在亲友家,按现在的说法是“钻了政策的空子”。

    到70年代末期,他第一次向熊家庄供销社卖蜂蜜100多斤,每斤7角,赚得“人生第一桶金”。

    7.jpg

    80年代初期,政策逐渐放开。老王的养蜂业也得到了迅猛发展。1982年,他靠养蜂成为慈利县第一批“万元户”,县长亲自带人到他家开现场会,把他作为劳动致富的典型,年年被评为县劳模。

    说起老王在养蜂事业上的喜与乐,他总是滔滔不绝。有一件事,印象尤深。

    2011年春季的一天,他在武陵源附近赶花。有个老板模样的人过来看蜂蜜;不说价格贵,只担心货不真。 王老故意说:你如果这样想,我卖给别人每斤5元,给你每斤要6元,而且只卖你一斤,你上当也只6元钱,就当是帮扶贫困农民了。 那人觉得老王有趣,果真买了一斤。第二天,他再次光临,带了一只大桶,一次就买了60斤蜂蜜!

    6.jpg

    老王这个人做事就是有点怪,对做生意守信誉上尤其较真。每年春季花期到来前,他都要用取蜜机对蜜脾进行清零,生怕一丁点儿冬季喂蜂的蔗糖渗进新蜂蜜,影响“老王蜂蜜”的品质。

    再过两天,老王和爱人又要启程去延安“赶花”了,他已经记不清这是第多少次背着“帐篷”,带着宝贝们出去“旅行”了。他走南闯北,深谙每个地方的花期,花一开,就像是来自远方的召唤,他这只“候鸟”,就这样常年有规律地迁徙着,游走着。他说,尽管63了,却不会停下来,“走不动了,干不动了,再退休吧!”



    返回栏目[责任编辑:张家界新闻网]

举报此信息
进入张家界新闻网微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