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植县洪家关乡泉峪村,是贺龙的出生地,如今已经建设成为洪家关旅游区。
7月16日,记者来到洪家关旅游区。放眼望去,苍翠的青山下,小河缓缓流过,特色白族民居错落有致地分布小河两岸,“桑植魂”宝鼎矗立,烈士塔庄重宏伟。
“以前吃没吃好,住没住好。”在宝鼎旁开餐馆的熊年香,抱着孙子,在自家开的“吉星乡菜馆”,回忆过去,“9个人3间房100多平,日子紧巴巴的。”
“生意好的时候,有上十桌,自家人帮忙不够,还得请人。”熊年香乐呵呵地跟我们谈起了现在的日子,陈年账还完了,孙子也出生了,“再赚一点钱,就给儿子买个小车,冬天骑摩托进货太冷。”
在“吉星乡菜馆”周边,客栈、面馆等一应俱全,不少都是由原来的贫困户经营。
“搭帮旅游,村里迎来新发展,一改过去贫困落后面貌。”村支书覃章桥说,现在村里基础设施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同时,大棚生态餐厅、有机果蔬基地、采摘园、稻田公园等旅游项目深受游客欢迎,“不少外出务工人员都回来了,吃起了‘旅游饭’。”
刘家坪乡新阳村则依托红色旅游,引进资本,办起了禾佳生态农业产业园,重点开展旅游接待、休闲拓展等业务。
2014年,她咬牙凑了部分钱,再加上政府补贴,将面积达到130平的异地搬迁房屋装修一新,用自己的手艺接待海内外游客。去年,一家人顺利脱贫。
“园区距红二方面军长征出发地只有80米,旅游发展前景很好。”产业园负责人王虹蔚告诉记者,核心开发面积达到523亩的园区,通过股份合作、土地流转、劳务用工等多种方式,带动以新阳村为主的周边6个村农民脱贫致富。
“家门口务工,很快脱贫。”67岁的谷金云给记者算账,去年,土地流转收入1000元,效益分红450元,工资18000元,同时,产业园还给他发了1450元年终奖,“种了一辈子地,家门口拿起了工资。”
像谷金云一样,常年在园区务工的农户,有30多人。
因为红色旅游,他们登上了脱贫致富的“快巴”,奔向小康之路。
(记者 鄢渊 通讯员 宁奎)